试题详情
- 简答题从社会经济背景角度,试述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
-
(1)初创阶段(1979-1985年)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不断发展,对旅游理论的需求愈加迫切,旅游地理学也应运而生。这一时期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动力,除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旅游事业得到发展的客观因素外,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复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一阶段主要以旅游资源为研究内容,侧重于对旅游地景观的描述,并探讨其分布、形成的规律,对旅游区的交通、客源的流向,以及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进行定性研究。
(2)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
自8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广大学者的不懈努力,旅游地理学在科学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并以其独有的指导功能而受到旅游界认可,地理界承担的小区域旅游开发规划数量急增,完成了一大批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研报告,迎来了旅游地理研究的丰收期。
虽然在大量个案经验的基础上,广大学者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理论和模式也已有了初步总结,广泛地探讨了旅游资源评价、客源市场分析和预测、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和规划及区域旅游开发等方面内容。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涉及面还比较窄,成果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研究方面,其他的研究内容还相当薄弱。
(3)深入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
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不断摸索和反思,在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入历史以来最活跃的时期,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以及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从事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队伍也日益扩大,全国主要地理研究机构都相继在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面作了研究尝试。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旅游需求
- 岭南特色文化的突出表现是()
- 世界第一长的河是()。
- 、民风民俗旅游资源的含义
- 阐述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 运费指向论中,根据最小运费原理,仅使用便
- 地质地貌与旅游资源有何关系?
- 纪念北宋名臣包拯的包公祠位于()
- 我国著名道教宫观有北京市()、江西();
- 旅游流的决定因素有()。
- 试述旅游需求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 国内过夜旅游者是指我国大陆居民离开长住地
- 湖南长沙橘子洲的著名与一代为人毛泽东的一
- 怎样获取需求预测资料?
- 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 华北黄土文化名山沃野海景风光旅游区的旅游
- 民风民俗旅游资源
- 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的核心战场在()市,
- 旅游决策行为
- 区域经济发展从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主题公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