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知沟理论。
- (一)“知沟”也是“信息沟”。早在1974年,N.卡茨曼就着眼于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他的“信息沟”理论,其主要观点包括:
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如此;
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如对经济地位、文化程度和新媒介使用技术能力等低者,是不利的。
3、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4、新媒介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可能导致“老沟”未平,“新沟”又现。这种状况,在新媒介的采用过程中尤其明显。
(二)与经济条件相联系的新媒介技术采用和使用能力,是造成“知沟”和“信息沟”存在和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在数字技术日益成为我们主要传播手段的今天,“数字鸿沟”问题,成为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数字鸿沟”问题,是传统的“知沟”和“信息沟”问题在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下的延伸。——如人们在互联网接触与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条件上的差异、使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等,往往经济地位优越者、文化教育程度高者有着突出的优势。
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沟-知沟-数字鸿沟”的存在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事实。它不仅表现在贫困和富裕阶层之间,而且会广泛地表现在性别、年龄、职业、行业、群体、地区、民族、国家以及文化之间。传播学者在信息社会发展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探讨缩小或改善这些差距的对策。如从理顺社会经济结构着眼,建立一种抑制社会两极分化的机制;加大教育投入,促进信息技术的平民化(美国);对包括电脑和其他信息产品在内的“家电下乡实行价格补贴政策(中国);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等。
总之,控制“信息沟-知沟-数字鸿沟”的引起的社会两极分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实现。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社会协调(联系)功能
- 你认为知沟假说对我国的信息系统建设有何启
- 受众调查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 信息量高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 简述控制实验法的特点与种类。
- 简述可说服性包含的几个方面
- 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观点?
- 社会关系论的基础是什么?
- 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假说,认为个
- 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
- 下列关于“上限效果”的说法正确的是()
-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
- 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
- 简述内容分析的一般性结论。
-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报刊的四种理论().
- 在传播研究中,“理论模式化”的主要原因是
- “培养分析”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的有机组
- 下列随机抽样中,样本代表性最高的是()
- 简述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 按照信息对受传者的不同心理效果来区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