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论述孙恩、卢循歧义的原因及历史作用。
  • 东晋门阀政治的腐败与孙恩、卢循起义
    曹魏时期开始形成的门阀制度,至东晋时已发展到顶点,不仅在地方阶级中有士、庶的明确划分,而且在士族之中还有侨姓和吴姓之别。士族在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当时在职官之中有清、浊之分,清官只能由士族担任,庶族寒人只能做浊官。象尚书令、中书令等文职高官,都被士族高门所垄断。士族为了维护其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特权,不仅把持高官显位,而且严格限制庶族寒门与士族通婚。甚至士、庶之间车服异制,不得共座交往。士族为了辨别门第的高低,保持自己的特殊身分和权利,还专门撰定家谱。士族虽然矜尚门第,标榜清高,实际上却纵恣声色,无所不为。
    士族不仅在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在经济上也拥有庞大势力。他们竞相封锢山泽,兼并土地,建立田庄园墅,致使大量人民沦为佃客或奴婢。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人手,必然使封建国家的编户虚耗,赋役的征收日益减少。
    淝水之战期间,由于民族矛盾激化,东晋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暂时缓和。但随着淝水之战的胜利,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对人民的剥削压迫又加剧了。
    这次农民起义,前后有数十万群众参加,曾转战于东南广大地区,坚持斗争十二年,最后终于失败了。
    孙恩、卢循所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东晋士族门阀统治将近一个世纪以来阶级矛盾的总爆发。起义首先爆发的会稽等郡,是北方迁来的王、谢等大族和南方土著士族的麇集之地,起义军冲击了士族地主的众多田园,镇压了敢于对抗的一批士族人物。经过这次打击,士族地主实际上已丧失了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不得不把权力让给以刘裕为代表的寒门地主。东晋政权因而迅速地走向衰亡。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