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怎样理解"媒介优先"理论,谈两种以上观点,并做简要论证。
-
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对读者发挥作用,我们把作者写作和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依赖于媒介的状况,称为媒介优先。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文学文本呈现于文学媒介。常见到这样的认识:"当你接触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的是它的语言"。这一"常识"看似合理而其实不确切。因为,它忽略一个在简单不过的事实:语言并不是直接地向读者呈现的,而是借助特定的文学传播媒介而间接呈现的。这种媒介优先状况并不是现代人的新发明,古人早就做过探讨,只是没有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罢了。如《庄子》中的:"世之所随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中间题揭示了"书"这一文学媒介在他那个时代文学传输中的基本作用:书是传播语言的媒介。
(二)文学写作在媒介基础上实现。使用什么样的媒介形式进行写作,是一个作家语言写作之前就已经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我国古代,作家使用毛笔在宣纸上面写作,这就造成了一种趣味生动的"古典写作"方式:"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蔡邕《笔论》);毛笔和宣纸是一种不利于反复修改的媒介,因此,一个写作者常常要在心中反复涵泳之后,将要写下的文字"捻熟于胸"(郑板桥语),然后落笔成文。在这里,毛笔和宣纸使"写"的个体存在向世界敞开;从运脘到走锋,从平息到畅怀,书写可以使"我"感受"我"的存在。这事实上造就中国人的生活情怀和生命理想。毛笔宣纸的文学也就相应呈现出"言约而意丰"(刘知几:《史通》)的特点。钢笔出现以后,许多作家一度难以适应,尽管钢笔字还是要讲究形和字体,依旧可以保证汉字以书写者所"赋予"的形式呈现在纸上。这时,采用断断续续的书写方法虽然变得更加经常,如创作副刊体的连载小说,但是,相对章节的完整还是必要的。写作内在的连贯性仍然可以立足于钢笔书写的体验之中。无论怎样,钢笔的出现为文学写作带来了速度,其直接的后果或者是多卷本、大部头文学作品得以批量"生产"出来。可见,媒介优先,在作家那里也是这样的。
(三)文学媒介凸现文学文本的审美形态。不同的时代的文学具有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相应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形态。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英国诗人()在1800年发表的《<抒情歌
- 语言批评模式是许多文学批评流派如()等文
- 美国()派认为文学文本是独立自主的语言系
- 喜剧
- 与再现型文本不露声色相反,表现型文本常常
- 大众媒介是由旨在复制和传送信息的编辑组成
- 与视觉艺术的形象具有直接性相比,文学艺术
- “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论语》中,指
- ()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文体,也是应
- 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以及它对读者的感染作用
- ()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 正如()所言:“艺术家必须利用自己本土语
- 怎样正确看待文学的价值功能?
- ()的批评也可称作媒体批评。
- 大众媒介主要包括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
- 简述历史上的文学批评论。
- 文学批评论文写作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 加拿大学者伊尼斯提出“传播的偏斜”的理论
- 与视觉艺术的形象具有直接性相比,文学艺术
- 文学媒介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在不断地演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