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首先,苏轼树立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他在《与鲜于子骏》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其次,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变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苏轼用纪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再次,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本文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在词中大量使事用典,也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江城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作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最后,苏轼词的风格具有多样性。苏词像苏诗一样,表现出丰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虽然苏轼现存的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比较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倾荡磊落的新风格。宋胡寅在《酒边集序》中称道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即揭示出苏轼这类词作所创造的一种新的美学风范。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一路”。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