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视角有什么区别?
-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人任何一个入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因此也可称作无焦点叙述:总之,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
传统的叙事作品采取这种叙述方式很普遍。但正由于作者获得了充分的叙述自由,这种叙述方式容易产生的一种倾向便是叙述者对作品中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完全控制、任意摆布,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力,因而受到许多现代小说批评家的非难,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人作品申,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
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介,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他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如用焦点透视方法,可产生身临其境般的感觉,近现代侧重于主观心理的叙事作品,往往采用这种方法。
进一步分析便可发现,在不同作品中,这个叙述焦点的位置实际上是不尽相同的,这是因为叙述者所担任的角色在故事中地位不同:有的作品中的叙述者是故事主人公,故事如同自传,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这类作品中叙述强制最大。当然这并不是说叙述视角同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必须完全重合。这类作品一般是以过去时态叙述的,那么叙述者仍有可能以回忆者的身份当时所不知的情形。还有许多作品中的叙述者只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或旁人,这样的叙述往往较为客观一些。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互文性又叫(),是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
- 清末民初诗人樊增祥、易顺鼎被冠以R
- 简述道德观念对文学的影响。
- 艺术灵感
- 最早指出文艺要“寓教于乐”的人是()
- 试分析圆形人物、典型人物与性格人物的异同
- 下列不属于三国演义中有巨大阐释空间的原因
- 意象化的主要工作和常见方法有哪些?
- 文本层面的经典的二分法是指()
- “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出自()
- 情景交融
- 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叙事结
- 如何理解文学叙事的特征?
- 为什么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一千个哈姆雷特”
- 百回本《西游记》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取经五众
- 文学文本—作品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形
- 所谓纯艺术、纯科学、纯客观的文学批评并不
- 文学观念
- 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区别。
- 在西方,文学从广义的文学中独立出来,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