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从金本位制的特点,说明货币制度从金币本位制到金块本位制及金汇兑本位制的演变,以及金本位制为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所取代的原因。
-
一、演变:
金本位制时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材料的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1)金币本位制以金币作为本位币流通的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中最典型的形式。金币自由铸造,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银行券可以兑换黄金,是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经济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后来,由于战争、经济危机等多方面因素,削弱了黄金基础,金币本位逐渐转向金块本位与金汇兑本位。
(2)金块本位制这是一种没有金币流通,但流通中的银行券、纸制货币符号等可以按照规定限额与金块汇兑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国家规定金币为本位币,但国内不流通金币。流通中的货币符号可以兑换黄金,但规定了限额,必须要具有了一定数额才能与金块兑换。实际上只有极少数富有的人拥有大量的货币符号,也才可以兑换黄金,所以有人把它称为“富人本位”。该制度的条件是国际收支平衡,一旦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大量黄金外流时,这种制度就难以为继。因此,192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后英法等国被迫停止金块本位制。
(3)金汇兑本位制这是一种没有金币流通,也不允许银行券等货币符号汇兑金块,而是用银行券等货币符号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在国外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又称虚金本位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虽然也规定金币为本位币,但在国内不铸造也不流通,也不能兑换金块,只能同另一个实行金币本位的国家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存放外汇黄金,通过无限制地供应外汇,以维持本国币值稳定。这就必然存在很大的依附性,是一种带有殖民性质的货币制度。
二、原因: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最终使金本位制崩溃,过渡到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随着金本位制度的崩溃,黄金开始了非货币化进程。黄金退出流通市场,不再具有货币的流通职能而被储存起来的过程称为黄金的非货币化。1976年在IMF的提议和组织下,国际社会达成“牙买加协议”,正式宣布黄金非货币化。黄金非货币化使得20世纪30年代以来实行的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得到完善与发展。
信用货币制度又称为管理纸币本位,是由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信用货币作为本位币,由政府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并通过银行信用程序进入流通的货币制度。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经济货币化
- 债务媒介论
- 上海黄金交易所集合竞价时段为每个交易日的
- 新剑桥学派认为在实施社会政策的手段上,财
- 货币区别于其它金融资产在于其()。
- 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优势在于()。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先后发行六套人民币
- 通货紧缩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使货币政策
- 看跌期权的购买者与看涨期权的购买者()。
- ()是被赋予了股票转换权的公司债券。
- 就我国金融资产结构而言,主要由金融机构持
- 主要体现在国际储备政策之上的国际收支调节
- 在(),投资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业务间存在
-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用活动的事前和事后
- 在保险合同关系中,被保险人可以是投保人本
- 对银行业的监管主要包括()监管、银行日常
- 延期付款和信用卡都是短期消费信用,分期付
- 金融稳定
- 国家信用一般情况下同样具有()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