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材料一:“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19世纪末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业严峻形势下,不得不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材料三:南京临时政府在中央设立实业部,管理农、工、商、矿等业,要求各省设立实业司,鼓励民间办各种实业团体,鼓励人们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颁布了一些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如《商业注册章程》,《商业银行度例》等。 ——《中国近代史》 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
变化:由重农抑商到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原因: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要扩大税源,偿付甲午战争赔款不得不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深淘滩,低作堰”是战国时代某一著名水利
-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区是
- 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最直接后果是(
- 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
- 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中国有三张&ld
-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
- “其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最
- 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
- 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品种繁多,
- 唐代诗人李绅有《悯农》诗:“春种一粒粟,
-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
- 浙江绍兴会稽山下有一座祭祀中国古代历史人
- 明朝时,浙江某地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
-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
-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由被动到主动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
- 材料一:(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
- 欧洲到18世纪才开始用焦炭冶铁,焦炭的使
-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
- 据《山东东昌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