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析康有为的“公养”“公育”思想。
-
"公养"、"公教",或叫"公养"、"公育",是康有为的理想教育制度。这个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他的政治理想基础之上的,体现在《大同书》中。他在《大同书》中历数了人类的38种苦界,主张最终"去苦界至极乐",实现"大同世界"。而打破一切界限,实现政治改革的关键,是"去家界"。如何去家界,没有了家庭,教育怎么办?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就是实行儿童"公养"、"公育"制度。
他涉及了一个从胎教到大学的"公养"、"公教"的理想制度。在《大同书》全面阐发了这个思想。他认为这是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儿童从胎教到20岁的全部教育由公立政府负责,全社会的人都有权接受这一完整的教育,其中人本院、育婴院、怀幼院(或叫慈幼院)是六岁以前的儿童受教育的机构,属学龄前教育,为"公养阶段";6岁以后儿童入小学院,至大学毕业20岁,为"公教"阶段,接受系统的学龄期的教育。
康有为提出的"公养"、"公教"的教育理想,是一个终身教育计划,贫富平等,男女平等,前后相接,二十年一贯制。这不但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也是无法实现的,但它却有鲜明的反封建性和民主性,是进步的。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下面哪一句话不能体现父母的榜样作用()
- 简述中国古代儿童初步的道德教育。
- 试析康有为的“公养”“公育”思想。
- 关于个体发展的特征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关于学前儿童年全面发展的原则,正确的描述
- 试分析玩具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 正文又称"本论",是学术论文的主体,包括
- ()是指评价者对评价对象既不愿对优者给太
- 儿童创造力的核心是()
- 外部评价
- 1990年,我国在《儿童权利公约》上签字
- 教育的场所、设备、教具、器材等是( )
- 下列哪些做法有利于沟通()
- 以联邦政府以及州政府为主投入资金,由受过
- ()是指观察者事先设计好观察的内容和项目
- 幼儿园课程
- 美国的提前开端计划的对象主要是()
- 由三代人结合而成的家庭或由两个以上核心家
- ()是学前儿童主动地、能动地反映现实生活
- 自评认可与否的疑惧心理可能对自我评价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