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试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 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及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四个阶段。
    (1)资产管理(TheAssetManagement)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商业银行为信用中介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环境下,在当时较稳定的资金来源的基础上,对资产进行管理。
    资产管理依其提出的顺序又有以下三种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2)负债管理(TheLiabilityManagement)
    20世纪6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有资产管理转向负债管理为主。
    负债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实施,也可以通过在货币市场上主动性负债,即通过“购买”资金来实施。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Asset-LiabilityManagement)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伴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而产生的。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基本思想:在资金的配置、运用以及在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根据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及银根松紧等变动情况,对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进行协调和配置,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在某种特征上的差异,达到合理搭配的目的。
    (4)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InBalance-SheetandOffBalance-SheetManagement)
    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
    为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进行控制和监管,同时也为了规范不同国家的银行之间同等运作的需要,1987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了《统一资本计量与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即著名的《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的目的:一是通过协调统一各国对银行资本、风险评估及资本充足率标准的界定,促使世界金融稳定;二是将银行的资本要求同其活动的风险,包括表外业务的风险系统地联系起来。《巴塞尔协议》的通过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完善与统一的标志。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