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季节对鱼的摄食量有什么重要影响?
-
鱼的摄食量及其代谢强度随水温变化而变化,应根据各种鱼类生长情况以及鱼病流行情况来确定不同季节的投饲量。
1—2月份放养后,气温低,摄食量小。但在晴天无风气温升高时,可用少量精饲料“领食”,每次每亩投2—2.5千克。因糟麸类易消化,对刚开食的鱼摄食有利,如开食时即大量役螺、蚬、草类,池鱼易死亡。
春分(3月中下旬)前即可投球蚬(“饭蚬”)。
清明(4月上旬)以后,水温逐渐增高至15℃以上,投饲量可逐渐增加。螺蚬可每隔一二天投喂1次,并开始投喂嫩陆地草、麦叶、菜叶和莴芭叶等。
谷雨到立夏(4月中旬至5月上旬),正是鱼病较严重的季节,渔民称“大麦黄”,这时应控制投饲量,并保持饲料的适口、均匀。
小满到处暑(5月中旬至8月中旬),水温逐渐增高,鱼类食欲增大,可大量投饲(霉雨季节应适当控制)。尤其是水,陆地草,此时数量多,质量好,加以水质较清新,应狠抓草鱼喂食,务必使大部分大规格草鱼在6—9月能达到商品规格上市。这样既降低了草鱼的密度,使小规格草鱼能迅速生长,也减轻了浮头的压力。白露以后,由于水质转浓,草类的质量较差,这时再抓草鱼吃食就过迟了。青鱼在小暑以后可每天投喂湖泊的硬壳螺蚬。这时要密切注意天气,水质变化,特别是在处暑前后,气候变化较大,最容易发生泛池,应严格控制喂食量,不喂夜食,经常加注新水。白露(9月上旬)以后,水温逐渐下降,螺蚬来源丰富,比时青色生长迅边,渔谚有“白露前长壳,白露后得肉”的说法。应狠抓膏鱼吃食,如天气正常可大量投喂。与此同时,也应抓好草鱼吃食。此期是鱼病流行季节,应特别注意。
秋分(8月下旬)以后,鱼病流行季节已过。螺蚬、水草可大量投喂,日夜吃食,但严禁吃迭食,以防饲料变质。此时加强投喂,对促进鱼体增重提高产量有很大作用。
霜降(10月下旬)以后,水温渐低,但鱼仍吃食,应适量投喂,到收获前才停食,保持鱼不落膘。
总之,一年之中,投饲应掌握“早开食、晚停食、抓中间、带两头”的投喂规律。
水色:以油绿色和酱红色为好,可正常投闻。如水色过谈,应增加投饲量,渔谚有“清水白汤白养鱼”之说,说明水不肥对鱼生长有严重影响。如果池水过浓转黑,表示水质将要变坏,应减少投饲量,及时加注新水。
天气:天气晴朗应多投饲,阴雨天少投(水温较低、水色过淡时,仍可大量投饲);天气闷热,无风欲下雷阵雨应停止投喂;雾天气压低,须待雾散后投喂;天气变化大,鱼食欲减退,应少投喂。
鱼类吃食情况,每天早晚巡塘时检察食场,看鱼吃食情况,如果投饲后很快吃完,应适当增加投饲量。
除考虑季节外,主要是根据鱼类的吃食情况结合当时的天气、水色情况确定当天投饲量。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池塘淤泥的特点?
- 利用生物增氧越冬鱼类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 养殖鱼类的溶解氧低于()毫克/升以下时,
- 在新建池塘养殖场时为什么要充分考虑养殖用
- 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因、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 鱼池开挖要求土方平衡,一般挖土1m
- 甲鱼体重6kg,卵巢0.75kg;乙鱼体
- 如何确定各种鱼的合理放养密度?
- 影响活鱼运输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 什么是鱼类的环境因素?
- pH与碳酸盐碱度是水质中的同一化学因子。
- 当水由鲫鱼的口流入,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
- 高锰酸钾浓度10克~20克/立方水体,水
- 运输前有哪些准备工作?
- 鱼的皮肤分泌大量的粘液以及排出的粪便和水
- 鱼池中过饱和的氧气会引起鱼类发生()。
- 如何防止浮头?
- 鱼类冰下越冬氧气主要来源为()。
- 施有机肥后()的数量比原来增加数十倍以致
- 什么是渔场劳动定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