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阶段。
-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
(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第一阶段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
第二阶段为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2)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第三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四阶段为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
(3)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第五阶段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
第六阶段为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4×100米接力跑比赛中()的长度是()
- “肩肘倒立”动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运球、急停、跳投和扣球(扣篮),都属于篮
- 哪个单词与第一个单词的发音是一致的()o
- 《浅塘渡牛图》是()的作品。
- 小学生在心理上已逐步具备()两种独立的可
- 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
- 从某中意义上来讲,教师()比教师的道德宣
-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正方形,下面说
- 短跑教学中的摆臂紧张,前后摆幅不均的原因
- 主音相同,调号不同的五种民族调式叫做()
- 7.25千米=()米
-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
- 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 南宋时期宋杂剧的表演结构通常分为()
- 与27.5÷0.045结果相等的算式是(
- 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底是250米,高是4
- 身体练习的质量评定标准是练习的()、练习
-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