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明朝的会审制度。
-
第一,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又称“圆审”)。明继承唐朝“三司推事”制,遇有重大、疑难案件由三法司长官共同审理,称“三司会审”,最后由皇帝裁决。对于特别重大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则由皇帝令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使、大理寺卿九人会审,称为“圆审”,但判决仍须邹请皇帝批准。
会官审录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各行政机构官吏审理大案重囚的制度。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通政司,詹事府等审理大狱,死罪及冤案奏闻皇帝,其他依律判决。
第二,朝审。朝审是对已决在囚犯的会官审理,是古代录囚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洪武年间令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通政司、詹事府以及驸马都尉等共同审理大狱,死罪及冤案奏闻皇帝,其他依律判决。仁宗时又特命内阁学士参与会审。英宗时命每年霜降之后,三法司会同公侯、伯爵,在吏部或户部尚书主持下会审重案囚犯,从此形成制度。清代秋审、朝审皆渊源于此。
第三,大审。大审是一种定期由皇帝委派宦官会同三法司官员录囚的制度,始于英宗正统年间,至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成为定例,每五年举行一次。这是明朝独有的审判制度。
第四,热审。即每年暑天小满后十余天,由宦官和三法司会审囚犯,一般轻罪决罚后立即释放,徒流罪减等发落,重囚可疑及枷号者则请旨定夺。热审创制于成祖永乐二年(1404),目的是在炎热天气里疏通监狱以宽贷罪囚。
明朝的会审制度是慎刑思想的反映,有利于皇帝控制和监督司法活动,纠正冤假错案。但也导致多方干预司法,特别是宦官的操纵,使得司法更加冤滥。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国家、没
- 南京民国政府时期民商立法的特点
- 秦朝提出“法令由统一”,意思是说,全国不
- 六礼
- 唐朝从积极放慢规定行为准则的法律形式有(
- 明清时期,如遇特别重大案件,则由三法司会
- 明律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官交结。《大明律》
- 《暂行新刑律》是清末修律中制定的刑法典。
- 《九章律》在《法经》基础上增加()。
- 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对外垄断代理商行称()。
- 简述国民党时期的特殊刑事法庭。
- 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
- 《训政时期约法》确认国民党为最高训政者,
- 《北齐律》首次正式规定“八议”条款,表明
- 简述战国时期的法律指导思想。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的主要内
- 唐代官吏犯赃罪主要有三种情况,分别是()
- 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刑法原则的重大发展是明
- 秦朝规定的作刑(徒刑)有()。
- 西周时期,中央直辖地区的司法机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