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评述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影响。
-
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在贤良策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他想以政治的手段,借着国家的力量,推行其教育主张:第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第二,兴太学以养士;第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综合了先秦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尤其折中调和了孟荀的善性、性恶论,提出了人性有善有恶论,认为人性是“天”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一种先验的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善的可能性,也具有恶的可能性。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基于此,董仲舒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之于礼乐教化,政治上的首要事情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化。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在董仲舒看来无非“三纲五常”。董仲舒把信与仁义礼智加在一起成为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他从五伦中提出了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伦常,称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此,三纲五常遂成为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公式。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董仲舒提出了四点:一是“正我”,二是“正其谊不谋其利”,三是“必仁且智”。董仲舒从他的教学目的出发,主张以“六经”为教材。
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特别是“独尊儒术”的提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的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的依据。这些都有助于当时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但是,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独尊的地位,无疑对各种非儒学的学术思想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阻碍了文化教育的整体发展。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特奏名”就是经皇帝特准参加科举考试的。
- ()是京师同文馆最早开设的教学馆。
- 简述陈亮、叶适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 20-30年代进行的教学改革试验主要包括
- 在董仲舒看来,人性实际上就是指()。
- 在太学中,初入学者为()
- 简述王夫之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
-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规定了战时教育教育
-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等教育主要招收本地高小
- 西周诸侯所设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
- 《学记》中“喻”的教学原则,就是要使学生
- 陈独秀指出:中国教育模仿西洋学校数十年,
- 农民教育开展最早的地区是在湖南。
- 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的是()
- 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的第一所学校是1839
- 下列哪些是苏区的高级干部学校()。
- 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有哪些积极的见解?
- 宋代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 提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的是
- 提出变科举上、中、下三策的维新派教育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