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脉经》的主要成就?
-
魏晋时期,王叔和对脉学进行了第一次全面的总结,撰成《脉经》一书,奠定了我国脉学发展的基础。该书的主要成就有:
(1)确立“寸口脉诊法”。王叔和在分析研究古人的“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等诊脉部位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寸口脉法,并提出寸、关、尺三部脉分候脏腑的理论,即左手寸部主心与小肠,关部主肝胆;右手寸部主肺与大肠,关部主脾、胃;两手尺部均主肾与膀胱等。因此解决了脉诊与脏腑相应定位的关键问题,从而推进了独取寸口脉诊法在临床的实际应用。
(2)归纳二十四种脉象。魏晋以前的医书中,脉名繁多,脉象种类尚未统一,含义亦模糊不清。据有人统计,《脉经》之前医书所记载的脉象名称约80种之多。王叔和为了统一其标准,把前代医书论及的易于混淆或类似的脉象,删而并之,规范了24种脉象名称。王氏还对这些脉象逐一描述其指感形象,且对一些相似的脉象进行鉴别,以方便临床掌握和运用,使脉名和脉象特点达到了统一和标准化。
(3)论脉学强调与临床病证治疗结合。王叔和的《脉经》并非孤立论脉,或单凭脉象断病,而是在阐述脉理的基础上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将脉、证、治结合起来。书中对不同脉象的主病和治疗作了大量的论述,不少内容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此外,王叔和还对危重病证出现的“怪脉”或“败脉”作了描述,病危脉象,有异于常见脉,临床较难辨识,王氏则用“屋漏”、“雀啄”、“釜中汤沸”等形象比喻,使医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脉经》也存在一些糟粕性的内容,我们在学习中应注意分析批判。《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它总结了公元3世纪以前的脉学知识,并充实了新的内容,使脉学理论与诊脉方法系统化和规范化,对魏晋以后中医的脉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叙述推小儿乳旁的操作手法。
- 消谷善饥,是()所致
- 宋代的世界医学之最有()
- 大柴胡汤组成除柴胡、黄芩、半夏、大黄、生
- 叙述并指出牵正、缺盆、曲泉的定位。
- 叶天士云:“人血就恐耗血动血,(),如生
- 药物炮制方法最早见于()
-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代的(),全书共
- 叙述药物敷眼的方法。
- 损伤后,局部肿胀青紫,痛有定处,痛处局限
- 宋代设置的保健慈善机构有()、()、()
- 叙述耳部疾病外治涂敷方法。
- 伏羲突出贡献在()方面;神农突出贡献在(
- 《本草集药》由谁编写()
- 癃闭的治疗应根据“()”的原则,着眼于通
- 叶桂提出了()入络的理论
- 《金匮要略》对证候的分类,是按照()
- 具有清热利水养阴之功,可用治心经火热证及
- 叙述《素问·三部九侯论》“三部九侯诊法”
- 叙述推拿练功方法中倒拉九头牛势的基本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