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比较席勒与康德的“游戏说”。
-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人类的文学艺术,从其内在的自由活动特征来看,与游戏是相通的。席勒从自己的美学观与文艺观出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见解。
席勒认为,人身上存在着感性与理性两种对立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两种冲动,即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就其理想的完整人格而言,两种冲动应是统一为一体的。而在席勒看来,在已有的人类文明中,两种冲动尚没有在人身上获得统一,常常呈现为分离状态。席勒提出,只有通过第三种冲动,才能消除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对立,才能使自然的强制与精神的强制相互抵消,人的生存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这种新的冲动即“游戏冲动”。
席勒所说的“游戏冲动”实际上是以美为对象的冲动。席勒认为,美是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共同对象,也正是游戏的对象。席勒还指出,感性冲动的对象是“生活”,理性冲动的对象是“形象”,游戏冲动的对象则是“活的形象”。作为游戏冲动对象的“活的形象”指的正是审美形象,其中主要是艺术形象。
从将自由活动视为艺术的本质这一点来看,席勒的“游戏说”与康德的见解之间并无赶本的区别,但席勒的见解显然更为系统化,也更为深入。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席勒进一步阐述了人类“游戏冲动”产生的原因,这就是“剩余精力说”。
人与动物不同,不仅有体力的“剩余”,更有超出物质需求的精神力量的“余”,正是这两种“剩余”,促使人开始了“审美的游戏”。席勒这里实际上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起源。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为心理分析理论引入语言学范式的是()
-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哲学著作,
- 作家()的墓外形是狮身人面像,背上有一个
- 属于狄德罗著作的是()
- 马丁·路德将基督教的救赎从外在的形式化行
- 古代罗马法有哪些成果?
- 黑格尔把诗分为三类:史诗、抒情诗和()。
- 芝诺创立的哲学学派——()。因芝诺在雅典
- “荷马史诗”是我们研究“黑暗时代”希腊社
- ()是奥古斯都时期罗马文学三杰之首。
- 毕达哥拉斯认为,天体是“大宇宙”,人是“
- 斯多葛派认为人是一个具体的、个性的概念。
- 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存在”的特点是()。
- 新教三大主流教派中宗教改革最激进,最彻底
- 中世纪,由()所组成的宗教裁判所对异端认
- 歌德于()年创作《普罗米修斯》诗剧。
- 西方文明经历了三次民族主体的转换和文明中
- ()的《论拉丁语》被称为第一个有著作留下
- 布封研究文学风格的著名论文《论风格》的中
- 日神、酒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