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解决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政策建议
  • 第一,央行应当继续加大紧缩的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已决定从2006年8月19日开始再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但在人民币币值稳定的约束下,由于美联储已经连续两次在公开市场委员的理事会上决定维持基准利率不变,中国进一步升息的难度非常大。现在中国与美国的利差大约是2.7%左右,虽然仍有升息空间,但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境外资本流入已经威胁到中国的经济安全,升息将使得这些威胁更加严重。央行票据的冲销只能抵消掉外汇占款的一部分,对基础货币中的国内部分公开市场业务还照顾不全,并且央行票据发行的上限究竟在哪里,还有待研究。在超额准备金逐渐下降的条件下,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可行的,而且效果会越来越好。尽管法定存款准备金对经济震动很大,但是在需要货币政策急刹车的时候,也不得不用。同时,中国还未建立针对不同资产规模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现在利用变动存款准备金率的机会,划定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资产档线,短期看能够抓住要害,控制那些扮演放贷主力角色的大型商业银行;长期看放松了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约束,有利于其发展和强化金融体系的竞争性。第二,在货币政策紧缩的同时,应当配以扩张的财政政策,防止出现类似于美国20世纪后20年两次由于货币政策紧缩而陷入衰退的局面出现。中国并未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这样需要“双紧”的经济景象,实际情况是总体热、局部冷。现在国内消费迟迟难以启动,居民收入大部分分流到储蓄领域,而排在前三位的居民储蓄动机是教育、住房和医疗,说明在教育、医疗等这些公共财政应当发挥主要作用的领域,财政还未扮演好它的角色。扩大这方面的支出,让居民在较为确定的支出预期下选择,有利于启动消费。同时在中国农村,政府对于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的公共投入还相当不够。增加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前提,大量投资拥挤在城市,需要向农村分流。这不但可以实现投资的合理分布;而且可以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中国才能实现整体意义上的经济增长。第三,加快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冲销掉了大部分的外汇占款,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在央行票据逐批到期时,央行就要额外再发行票据对到期本息进行冲销,这对于已发行相当规模央行票据的人民银行来说,将是一个难以应付的问题。除从产业结构对净出口作调整外,就货币政策而言,尽快实现人民币自由浮动,确保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中国人民银行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国内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条件下,贸然放开对汇率的管制,结果必然是较高的国内实际利率吸引来大量的外国资本,汇率会剧烈波动。要想通过浮动利率的手段解决外汇占款过多的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利率市场化问题。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