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分析徐志摩与康桥的关系和《再别康桥》抒发的情怀。
-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学习期间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对于爱、美与自由的单纯信仰,产生了他为之倾心的社会理想。换言之,剑桥所体现的英国式文明,形成了他所向往追求的康桥理想。他把康桥当作他“生命的源泉”“精神的依恋之乡”。兴趣也转向文学,喜爱写诗。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
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
诗人三次离别康桥时的感情也迥然不同,第一次依恋,第三次再别时心情大不相同,因为回国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使他痛感康桥理想主义的破灭,以由“单纯的信仰,流入了怀疑的颓废”。所以在《再别康桥》中,已然找不到写《康桥再会罢》时的那种热切依恋。虽然也歌咏了康河的美,但更多流露出自己孤独寂寞的情绪,诗人以缠绵凄婉的笔调,微妙展露了因“康桥幻想”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高晓声获得1979年和1980年全国优秀
- 太阳社
- 《茶馆》成功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作
- 十七年期间曾产生了许多文学经典,如著名的
- “反思文学”的主要作品有()等。
- 简析《围城》中方鸿渐形象的典型意义。
- 先锋小说
- 亲自加工并审定所谓“三突出”的创作原则的
- 下列哪些作品是陆文夫的小说()。
- 《棋王》中,“我”给王一生讲了两个关于吃
- 浅析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特色。
- 哥哥赵长康的幽灵形象是剧作()中的人物。
- “被规范”了的文学在反映、描写的对象上,
- “文革”后现代意识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2
- 《相信未来》一诗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 ()的散文小说《大淖记事》描绘了高邮水乡
- 郭沫若是以下哪个文学社团的主将?()
- 创造社
- 小诗体
- 《孤独者》的主人公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