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所谓浓缩书,就是把一本完整的书,取其精髓,提炼要点,压缩成阅读时常不超过十分钟的浓缩版本,供读者进行快速阅读。 由这个“浓缩书”,很容易让人想起“精华本”“缩写本”,比如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在市场上都能找到它们的“精华本”“缩写本”。这主要是为了方便中小学生的阅读需要,因为长篇累牍的原著,对中小学生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于这些“精华本”“缩写本”的编写者而言,既要大幅度缩减字数、篇幅,同时还要保留原著的精华,不损害读者的阅读快感,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对于近期在网友和读者当中悄然走红的“浓缩书”,不但和原著相比,即便和“精华本”“缩写本”相比,也已经完全是“两种事物”。这是因为“浓缩书”已经不仅仅是减少字数篇幅、取其精华进行缩写那么简单,而是把原著进行高度的概括与总结,一本几十万字的图书,经过“浓缩”以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可能只有“导读”“要点速记”“方法归纳”等几百字的内容。 “不仅咖啡可以浓缩,如今的纸质书都可以。最近,一款名为getAbstract的在线浓缩知识文库悄然走红。一套大部头的作品,在线文库可以给你浓缩成最精华的句子,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不少网友表示,这样阅读节省了很多时间。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一页一页翻书通读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所谓浓缩书,就是把一本完整的书,通过提炼要点,取其精髓的方式,压缩成短时间即可读完的“浓缩”版本,方便读者可以进行快速的阅读。不少网友表示,这样的阅读方式节省了很多时间。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说一页一页翻书的乐趣再也找不到了。对此,你怎么看?
  • 近日,“浓缩书”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尤其是在年轻的上班族和学生之中,一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话题。这种新型的读书方式受到大家喜爱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而我认为,双方的观点都有道理,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对于“浓缩书”我们既要学会利用,又不能过度依赖。
    “浓缩书”可以节约时间,这一点毋庸置疑。这也是“浓缩书”这一概念提出的初衷。它可以把几十万字的长篇巨著压缩成几十分钟的干货呈现给读者,大大地节约了阅读时间。节省出来的时间,不论是了解更多领域还是进行深入消化,都是高效的体现。但“浓缩书”的好处不只如此。除了节约时间,它还有另外两个突出优点:一方面,它可以帮助人们快速的搭建知识体系,帮助人们加深记忆或者进行复习整理。比如很多考试复习资料中给的思维导图,或者网上经常流传的“状元笔记”,都是这个作用。另一方面,“浓缩书”不只是知识点的单纯提取,它还有很多整合者的思考在里面,除了提供知识的同时还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例如许多时间合理利用、房间快速收纳的工具书,跳过探究原理的环节,直接给出有效的操作方式,简单可行。
    但在使用“浓缩书”过程中,也无法替代原版纸质书籍。从“浓缩书”的体验来说,阅读“浓缩书”会丧失纸质版的乐趣。不仅仅是纸墨的芳香和慢慢品读的乐趣,还包括内容上的欠缺。快速的知识点的提取,就像是看电视剧只看每集概要、看论文只看目录页。可能足以了解大致方向,但绝对没有办法体会细节内容中细腻的情感变化和深入的论证依据。而且,长时间的阅读“浓缩书”,会让人养成依赖,沉浸在十几分钟就学会了一门学问的世界里,不愿意再长时间的阅读原著。而读者本人通过“浓缩书”了解到的知识只是这门学问的九牛一毛而已。
    以此同时,从“浓缩书”的制作来说,“浓缩书”的内容不一定能准确反映完整版的内容。如果不是作者亲自进行浓缩,那么很有可能会有错误,因为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制作者很有可能并没有正确的理解作者意图。因此也很有可能与书中的一些重点失之交臂。而即便是原作者来给书进行浓缩,做的也是留下全“骨架”、剔除内容“血肉”的工作,这也会让阅读的乐趣大幅下降。就好比一个人为了提高吃饭效率,不吃各种肉类、水果、蔬菜,直接吃浓缩胶囊。当吃饭变成单调的营养摄取,也就失去了享受美食的乐趣和饮食文化。
    从长远来看,“浓缩书”的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拿出完整的几个小时来安静地读书,很多时候已经成为奢念。那么面对“浓缩书”就需要我们更加理性的使用,我们要善于利用“浓缩书”。第一,“浓缩书”可以作为一种筛选方式,先看浓缩书,再选择感兴趣的那一部去读原著。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体验纸质阅读的乐趣。第二,“浓缩书”可以作为一种复习方式,学完或者读完原著后,再去看“浓缩书”,整理思路的同时还可以看看别人的想法。第三,与其打压浓缩书不如给它一些成长空间,在一个规范有序的范围内引导它的成长。提供更优质的“浓缩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以及社会范围内宣传深阅读的乐趣,让大家愿意进行深阅读。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