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翻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
- 人生来是没有欲望的,这是上天赋予的本性,但后来接触物质而蠢蠢欲动,这是天性欲望的推动。外界事物的影响使人形成一定的智力去认识它,进而形成喜欢和不喜欢的感觉,但是倘若使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想法得不到节制,同时各种事物继续在外界起着影响认识的作用,那么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之下,使人们不能恢复自己天赋的性情(不能自我检束),天理就灭绝了。事实上外界事物对人的影响无穷无尽,要是再加上人们自己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想法不加节制,那就是接触到外界事物后人就被同化了。所谓同化,就是天理灭绝人欲横流的意思,于是有的产生犯上作乱欺诈虚伪的心思,有的做出邪恶放纵胡作非为的事情,强的人压迫弱的人,人多的虐待人少的,聪明的欺骗老实的,勇猛的折磨懦弱的,有病的人得不到供养,老人,小孩,孤儿,寡妇,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这是大乱的形势啊。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朋党论》以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对比贯穿
- 《炉中煤》中作者用以自喻的事物有()。
- 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预酬”在句
- 《敬告青年》充分表达了“()”时期的启蒙
- 什么叫“重章叠句”?
- 翻译: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 《风波》在人物描写上,善于借助性格化的(
- 《声声慢>中的呼告句有()
-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
- 徐志摩的《泰山日出》是为迎接谁到华而写的
- 《爱尔克的灯光》是一篇()。
- 阅读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的诗句,回
- 《在宾西法尼亚的演说》,是()为了()所
- 《诗经》主要运用()、()、()三种艺术
- 结合课文《网络邂逅》,分析网络文学作品语
- ()上承《诗经》的传统,下开唐诗繁荣的先
- 《一句话》所表达的基本感情是()
- 《文学与人生》言:“文学读者越来越少;而
-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前赤壁赋》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