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班里新转来一位贫困学生,由于遭遇了种种生活的变故而悲观消极,不认真学习,不愿意和同学交往,不信任老师。苏老师细心地观察这位新同学,主动和他交流,但没能使他有所改变。一天早上,苏老师发现学校新栽下的小树需要护理,就请这位同学跟他一起去照顾小树。在劳动过程中,苏老师很自然地从讨论小树的成长入手,和他探讨人生问题,他的眼睛里第一次充满了兴奋的神采。后来,这位新同学慢慢变得积极、活泼起来。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苏老师的教育行为。
- (1)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这一理想要求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苏老师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立志帮助这名学生使其有所改变,并为此而努力。
(2)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集中体现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和教书育人的要求。苏老师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最终帮助该学生变得积极、活泼起来。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受测验长度影响的测验质量指标是()
-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一般来说,认知风格中场依存性者更感兴趣的
- 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平静,
- 能够在限定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观念,体现了发
- 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常常受他人的干扰,以下
-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良
-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
- 人的人格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上
- 在古代中国,学科设置主要是哲学、政治、伦
-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应当要取消百分制考试
- “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过程的()。
- 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是()。
- 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 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
- 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论著
- 教育立法是指由特定的立法主体按照一定的立
- 在教育史上,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的观点
- 简述人才流动所涉及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