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簇中保护(了解)从上簇到采茧这一时期的保护。
  • ①、温度:合理的保护温度以24℃为中心,上簇初期温度宜偏高24℃,结茧后期温度宜偏低24℃。温度过高,引起茧层丝胶蛋白质的变性,增加茧丝间的胶着力,缫丝时离解困难,同时熟蚕急于营茧,增加双宫茧。温度过低,蚕吐丝营茧缓慢,茧形小,穿头茧增加,色泽差,不结茧蚕增加,缫丝时易造成断头落绪。
    ②、湿度:簇簇中湿度对茧丝质量的影响特别显着。熟蚕上簇后要排泄大量粪尿,一张蚕种(按2万头蚕计算)约排尿8公斤,此外,从气门及吐丝中蒸发水分约为蚕体总排出水分的2/3,很易造成簇中多湿。簇中多湿使死蚕增多,上茧率降低,茧色变黄,生丝量减少,茧层易生霉害。但簇中过度干燥,则会造成茧层疏松,棉茧增多,生丝的清洁与净度下降。为此,蚕上簇后要注意通风换气,提倡上高山簇,防止多湿环境,簇中湿度以70%--75%为宜。
    ③、气流:簇中空气流通主要是排除湿气,提高茧丝质量。一般在上簇当时不宜强风直吹,以防熟蚕向一方密集;上簇一昼夜后,蚕已基本定位营茧,应开门窗通风换气,气流以0.5--1米/秒为适当,如遇闷热多湿天气,要用电扇进行人工通风,及时排除簇室中湿气,提高蚕茧解舒率。
    ④、光线:熟蚕对光线敏感,表现为背光性。簇室光线明暗不匀,则熟蚕偏密于暗处,局部密度增大,双宫茧增多及茧层厚薄不匀。簇中光线太亮,则蚕集结于簇底下,下茧增多,茧色不良。因此,上簇室要求光线均匀,防止偏射光和阳光直射,以自然分散光线较为宜。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