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对《长恨歌》的主旨,历来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是讽刺荒淫,有人以为是歌颂爱情,有人以为是双重主题。你的意见如何?理由是什么?
-
《长恨歌》是双重主题,而且是互相矛盾的双重主题:首先,在这首长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内容,主要表现在诗的前部。
全诗起首第一句中,“汉皇”是“重色”的,整天思念“倾国”之貌的美女,可是“求”了多年仍不可得。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年年满天下搜寻民女,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活画了一个好色的君王,也暗喻了这种搜求会给人民特别是妇女带来多少灾难。第三句开始作者略去了玄宗看中了自己第十八个儿子寿王的妃子杨玉环,想方设法掠为己有的史实,只说是“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这显然是“为尊者讳”。接下去,在描写杨妃种种“承欢”“承恩”的“侍宴”“侍夜”的娇艳媚态之时,将昏君沉于美色的形象不断地加以刻画。虽然笔墨淡淡,却入骨三分。皇帝早晨不上朝,整天是歌舞酒宴,夜夜专宠贵妃,还有什么时间理朝政?杨妃的姊妹兄弟都封了大官,连几千年的重男轻女之风都一时为改,像这样的描写不是讽喻是什么呢?
虽然这首诗讽喻的味道很浓,份量很重,但毕竟只是在诗的前半部分,只占全诗的四分之一。
占全诗四分之三的篇幅,则是“爱情”主题的表现。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商羽衣曲”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故事情节发生了急剧变化。“宛转”突出了杨妃死前挣扎的情景,“花钿委地”是个细节描写,“掩面”和“回看”这两个连续动作是突出描写“汉皇”当时复杂的心情。作者从这里开始把对产生这个悲剧的原因的批判转为了对这个悲剧结局的同情,而且不仅是同情,接下去是长篇大段的对汉皇思念杨妃,派方士寻觅杨妃魂魄和杨妃之魂对方士所谈到的对汉皇的思念,真是字字血,声声泪,感人肺腑,动人心弦。作者采用了环境渲染、借景抒情、对比、反衬等各种手法来全力写两人相思之切,之真,之苦,真有催人泪下的功力。“爱情”主题得到了最充沛的表达。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之处,又更有大段的同情和歌颂爱情之处,尽管这两个主题表面似乎是不相容的,但单执讽喻或爱情一端都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内容的。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浩
- 议案的行文方向是()。
- 简析《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 四拜自跪而谢。“谢”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 王蒙总结了语言的三种功能,其中不包括()
- 辛弃疾的《菩萨蛮》这首词共押了()种韵。
- 文学史的两次"古文运动"先后出现在唐宋。
- 沈从文“湘西”主题最成熟作品是()
- 《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伶官是指宫廷中乐官
- 《谏逐客书》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中主要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014年7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韩国国立
- 普希金是俄国()世纪最伟大的诗人。
-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 阅读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
- 《史记·李将军列传》:“汉军罢,弗能追。
- 《红楼梦》中对探春的判词是()
-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的段落,回答问题。
- 下列句子中“以”字作介词用,可解释为凭借
- 关于《马伶传》说法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