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试述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
典型论在现代中国发展的五个阶段是:
(1)阶级论典型说。
建国初,我们主要从苏联移植了典型理论,当时认为典型性就是阶级性,典型人物便是将某个阶级的共同特征集中于一个人物身上。这种“阶级论典型说”明显地带有庸俗社会学和机械唯物论的倾向。
(2)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说。
这种见解开始重视个性因素,对于纠正上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和类型化、概念化倾向有一定作用,但仍未能把握典型的特征。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把事物的最一般属性看做典型的本质,并不能把典型形象与一般形象区别开来。
(3)共名说。
认为典型不仅活在书本上,而且流行在生活中,成了人们用来称呼某些人的。共名。它是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仿效的榜样,是人物塑造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的标志。由于“共名说”对典型的本质缺乏必要的理论概括,仅以是否广泛流传作为判定典型的标准,也未见周密,仅从普遍性判定典型也容易回到类型说老路上去。
(4)必然与偶然的联系说。
此说认为对典型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能仅做静止、抽象的理解,而应深人到比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范畴更深的层次中,即放到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的范畴上来考察。典型之所以具有个性体现共性的特点,其实质正在于在偶然的现象中体现必然性的本质或规律。
(5)中介一特殊说。
此说认为哲学上为了便于解释复杂的事物,往往使用三个概念:个别、特殊、一般。“特殊”是个别与一般的中间环节,又叫“中介”,典型就是这个“中介”。典型包含有个别的因士素,但又不是个别;典型包含有普遍的因素,但又不是普遍;它是处于个别与一般之间的一个特殊层次。逻辑范畴的“特殊”揭示了典型的深层本质:典型即“特殊”。“特殊”对个别而言是本质,对本质而言又是现象;个别对一般而言是远离本质的现象,“特殊”较之于个别对一般而言,则是更加切近本质的现象。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上层建筑可分为政治的上层建筑和()的上层
- 灵感思维的本质特征是()
-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悲剧有六个成分
- “性是体,情是用”是谁提出的()
- 金代文学批评家王若虚论文言诗的观点有()
- 广义的文学批评包含的内容有()。
- 同化
- 百回本《西游记》的伟大之处在于将一个真实
- 文学意境中的实境与虚境的作用平行对等的。
- 在《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等文章中系
- “王西厢”对“董西厢”有哪些突破?
- 既然文学是虚构的,为什么又可以说文学是真
- 正误
- 文学阅读活动中的期待视域,从接受主体的情
- 文学流派侧重在创作文学作品的()
- ()论文之功用时说:“文之为用,其大矣哉
- 戏剧通过借鉴小说的“场面”来增强自身的具
- 浪漫主义
- 英加登属于()流派。
- 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