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在“遗传与培养”争论的背景上回顾特质理论的观点。
  • 特质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领导者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特质,那些成功的领导者也一定有某些共同点。
    传统的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生而具有领导特质,天生没有这种特质的人不能成为领导者,即领导的特质来自于遗传。这时的研究者是在寻找泠性、社会、生理或智力方面的因素,试图以此来描述领导者,以及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差异。
    现代的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可以通过训练和培训加以造就,即领导特质的获得可以通过培训。这时的研究者提倡应该抛弃“遗传决定论”,认识到领导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通过培训获得的。
    特质观点至少存在四个局限性:
    ①并没有普遍适用性的特质可以在所有情境下预测领导力,相反,它表现出的特点是,在某些有选择的情境中,特质可以预测领导。
    ②相对于强情境而言,特质对行为的预测在弱情境中更有效。强情境是那些存在强烈的行为规范、针对具体行为类型采取强烈的激励措施,以及对于哪些行为会受到奖励或惩罚有着明确预期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领导者表现出自己特质的机会比较少。高度规范化的组织以及那些拥有强文化的组织都符合强情境的描述范畴,因此,在许多组织中,特质对领导的预测力很可能受到限制。
    ③在分离原因与结果方面的证据尚不明显。例如,是领导者具备自信的特质。还是由于工作的成功而使领导者建立了自信?
    ④在预测有效领导与无效领导之间的差异方面,特质在预测领导的表现方面效果更好。因此,可知某个体表现出这些特质与其他人把这个人视为领导者这些事实,并不必然意味着领导者一定能成功地带领他的小组实现目标。
    这些局限性使得研究者的注意力转向其他方向。因此,在过去的20年中,尽管一些研究者对特质论的兴趣有所复苏,但早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特质理论就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了。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