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论述“文革”中文学创作的几种类型。
-
(1)、公开文学
主要是革命样板戏。是当时极左政治开创“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努力的集中体现。作家完全陷于工具化的机械劳动之中,无法表达自己个人感受。民间文化传统也在“为工农兵服务”的旗帜下被不断改造和利用。“革命样板戏”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对知识分子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化传统的摧毁、压制、改造和利用在文艺领域中的典型体现。其歌颂道德激情、理想主义与伟大领袖,渲染阶级情义,鼓吹阶级斗争、个人崇拜,都是美丑、香臭杂糅,需细心剔缺、辨别、鉴赏。
从另一方面来看,真正决定样板戏艺术价值的,仍然是民间文化中的某种隐形结构。如《沙》中“一女三男”的角色模型;《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则暗合了另一个“隐形结构”——道魔斗法。
(2)、知识分子的潜在写作
①精英的悲壮反抗(作为人类良知的代表)
遇罗克《出身论》张志新抗议对刘少奇的定罪
②老作家的创作
廖沫沙、杨沫
因为“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与穆旦等老作家的努力,使得“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传统在黑暗专制的时代延续了一线香火。
丰子恺《缘缘堂续笔》中的几十篇散文,显示出老作家对人生、对生命的亲和而又达观的态度和在那个疯狂年代难得见到的超脱、从容镇静。
曾卓、牛汉、绿原等人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县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S创作中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
(3)年轻一代的潜在写作
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荒诞剧之后,年轻一代开始萌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立意识。
黄翔、食指、白洋淀诗派与赵振开、张扬等人的小说。
共同特点: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制约而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体验、想象与思考之中,并由此显示出人性与艺术的觉醒。与老作家们借重自己的精神资源不同,年轻一代的反叛更多来自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刺激。如黄翔诗《野兽》诅咒文革这个荒谬的时代,与20世纪早期《狂人日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启蒙色彩浓厚。
晚于食指的“白洋淀诗歌群落”基本上摆脱了“红色主流文化”的笼罩,更重视表现个人心灵的真实感受,更带有自觉的现代主义色彩。重要诗人有芒克、根子、多多等。他们的诗从意象到情绪,都带有浓厚的现代主义色彩,但是,与西方现代主义相比,虽然是同样表达一种冷漠、虚无、价值失落的情绪,但中国青年一代的幻灭感直接来自于文革中革命乌托邦破灭后形成的价值真空,这与西方现代主义从根基上对人性、文明等的质疑尚有区别。
“文革”时期潜在写作中最成功的小说应属赵振开(艾珊)的《波动》。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
- 《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做的第一件“无聊的事
- 台静农的《记波外翁》中波外翁的性格是()
- ( )在《春之声》中王蒙采用手法作为小说
- 简述新时期戏剧表现手法与形式的特点。
- 新时期改革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有蒋子龙的(
- 《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在参军前的职业是(
- 朱帘秀这一人物出自()
- 1954年秋,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对俞平伯《
- 诗歌《十二月二十六日》的作者是()
- 《读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一诗的作者是()。
- 著名报告文学《包身工》的作者是()。
- “减去十岁”是个误传的小道消息。
- 郭沫若是以下哪个文学社团的主将?()
- 简析闻一多作品《发现》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 从文学史发展角度看,从古代边塞诗到建国后
- 柔石曾翻译过()作品。
- 论述十七年小说在题材上的分类和等级。
- 抗战后,田汉创作了哪些剧本,批判现实黑暗
- 结合作品论述《红旗谱》思想主题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