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我国官府藏书史。
-
据记载,周代的史官兼掌记事和收藏国家文献,这些文献就是那时的国家图书。《史记》说老子是“周守藏吏之史也”,可算是 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秦始皇统一天下,兼并六国,使国家的图书总量大大超过周王朝的藏书,但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却采取了“焚书坑儒” 的措施,把秦国史籍以外的史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尽行烧毁,只有科技性的书籍不在禁毁之列。这一举动,造成我国藏书史上的第一次浩劫。但相传当时有儒生二人把家藏图书偷偷运出咸阳,到达今湖南沅陵县西北的“二酉山洞”,至汉代才将藏书献出,“二酉藏书洞”由此成为著名的文化圣迹。
汉代建立以后,对文化事业给予了应有的重视。首先在未央宫内建筑了三座藏书楼,即“石渠阁”、“天禄阁”和“麒麟阁”,从此确立了我国藏书史上的皇家藏书制度,习惯上称之为“官藏”。为了防火防潮,汉代把藏书室用石块砌为“石室”,把书柜用铜皮包为“金匱”,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石室金匱“,并为后世所沿用。由于汉代政府广开献书之路,秦代私人秘籍重新面世,国家藏书不断增加,到汉武帝时又在宫内增辟“延阁、广内”等殿阁专供藏书,宫外则有太常、太史、太学三处官署藏书。汉哀帝时,皇家藏书已达三万三千余卷。东汉皇帝崇儒尚文,也重视图书的收藏和利用,当时的图书一般都藏在东观、兰台、仁寿阁、宣明殿和太学等处。为此,汉桓帝时特设“秘书监”一职,专管收藏艺文图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立的专职国家图书馆馆长,此后历代相沿此职。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战乱频繁,皇家藏书屡遭厄运。有些帝王因为喜弄文墨,偏好诗书,即位后总是广收奇书,藏于秘阁,所以藏书量也能达到可观的数目,可是一遭战乱,便被焚抢一空。如梁武帝藏书因侯景叛乱全部被焚,其子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乱,继续藏书十四万余卷,但在被西魏军队俘虏前,下令将所有藏书付之一炬。
隋唐时代,一统天下,经济和文化都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对图书的收藏也更加重视。唐太宗时,虞世南、魏征、颜师古相继出任秘书监,广购天下图书,并从五品官员的子弟里挑选书法好的人抄写,然后统一收藏于秘书监。唐玄宗时甚至诏令“公卿世庶之家”献所有异书,由国家组织专人抄写后收藏,为此新辟“集贤书院”和“丽正书院”为校正图籍之所,由秘书监等人负责分类编目,共录图书四万八千余卷,加上新旧收藏,使那时的官藏总数达到十六万余卷。宋元以后,官藏仍有发展,但日益发展起来的私藏,却使官藏黯然失色,并且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灿烂之花。
清代的官藏不但是前代官藏的继续,而且深受私藏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诏令搜集天下珍贵典籍,天一阁曾以家藏珍书献之,乾隆皇帝非常高兴,见范家藏书百年不毁,就派人去宁波查看天一阁的建筑设计,其后仿天一阁式样分别在承德避暑山庄建“文津阁”、在北京紫禁城内建“文渊阁”、在圆明园内建“文源阁”、在沈阳旧宫建“文溯阁”,合称“内廷四阁”或“北四阁”。另外考虑到江浙文化发达,特在扬州建“文汇阁”、在镇江建“文宗阁”、在杭州建“文澜阁”,合称“宫外三阁”或“南三阁”。其中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在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圆明园的文源阁被英法联军焚毁,现在尚存四阁,《四库全书》尚存四部,以承德文津阁所藏最完整,现存于北京图书馆。沈阳文溯阁所藏存于甘肃图书馆,杭州文澜阁所藏存在浙江图书馆,北京故宫文渊阁所藏则在台湾。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是:《()》。
- 唐以后为()时期。五代指()所建的后梁,
- 王莽篡汉,改国号为“()”。王莽为了缓和
- 最初的丧葬方式很简单,古书上叫“()”。
-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洵、苏
- 《长生殿》和《桃花扇》的作者合称()。
- [画论]南宗与北宗
- 陆上丝绸之路
- 《()》《()》是宋代最著名两大类书。
- 在中国,伊斯兰有()两派之分,两派并无多
- 所谓“()”是用绢丝材料做成的。
- 我国书法史上著名书法家及其擅长的字体是什
- 宋元以后,对中医理论的探讨日趋活跃,在学
- 男子称()以别(),女子称()以别()。
- “上海”之名始于(),简称“沪”“申”。
- 中国古代在帝王死后太庙受祭时有一个称号,
- 中国京剧中的“四大名旦”是()。
- 元代书法越两宋而直承晋唐。赵孟頫,字()
- 简述龙生九子,各不成龙。
- 中国古籍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前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