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9月10日是我国第32个教师节。在这个属于老师的节日里,很多学生特别是学生家长朋友们,都会向老师表达一份心意,有的在特别上下功夫,精挑细选;有的在价值上高标准,礼重彰显情意重;有的在联络上讲感情,宴请老师……不仅如此,还有直接送钱、送卡的,使感谢恩师变得金钱化、物质化,宴请的高档、送礼的价值等,成为衡量师生情谊的标尺。C市一所小学的家长QQ群里,家长们就此讨论热烈,大都倾向于送笔和送花,讨论送礼价值1000元左右。另一群同样倍感纠结的是老师,该不该收?该怎么拒绝?
- 感谢恩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社会行为规范。我们通过一定方式感谢老师,一点都没错,而且是应该的。然而,如果将感谢恩师与金钱挂上钩,沾染了过多“铜臭味”,势必冲淡浓浓的师生情。
伴随着市场化、商品化进程,人们情感表达的手段越来越单一化。打着尊师重教的旗号,利用人情往来的渠道,给老师送礼成为一种“潜规则”。激烈的教育竞争,让师资力量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家长给老师送礼,无非期望老师对孩子给予倾斜性、差异性的“格外关照”。在成功焦虑和公平焦虑的裹挟下,许多家长将送礼作为一种投资手段,试图收到更高的回报。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洁之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谨防送礼之风染指校园,一直是党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鲜明态度。早在2014年,教育部出台《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等行为的规定》,更是为遏制教师收礼明确亮出6条“红线”。
对于老师们来说,收了的话难免会影响教育公平,也违背了相关的制度规范;不收的话又怕伤了家长的“脸面”,人为地形成了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裂痕。近年来,各地许多学校都以“公开信”或“提示牌”的方式,向社会喊出“心领家长的情,谢绝礼物和宴请”的心声。这应当被视为当下教师队伍的主流民意。执意送礼显然是陷老师们于不廉与不义。
教师节的本义,是在于健全权益保障,提升社会认同,让教师的劳动更有价值。弘扬尊师传统,精心组织宣传庆祝活动;完善惠师措施,努力保障教师各项权益;落实强师政策,着力营造成长环境;保持良好作风,务实节俭开展节庆。这才是尊师重教的根本。选择合适的感恩方式,让师生情更淳朴;为教育的洁净与公平,教师节,请别再为“礼数”纠结。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根据所给资料,回答题。 根据国
- 研究显示,约200万年前,人类开始使用
- 我国现存级数最多的古塔叫什么?
- 公共服务组织建设的理性主要源是什么?
-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两审终审制度,但
- 对未成年人决定是否劳动教养时,未成年人的
- 某厅有一职位专业性要求较高,需要聘任相关
- 代位求偿权:在财产保险中,由于第三者的
- 灰尘是人人讨厌的东西,它_____环境卫
- 在统计执法实践中,企事业单位没有依法设置
-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公安执法监督的外部监督不包括()。
- 路程对于距离相当于()对于()。
- 阐述领导职务的用法。
- 西汉的方言一书为谁所著?
- 资料:位于意大利中部的台伯河,是该国第三
- 人民警察着警服外出的目的是()。
- 《人民警察法》第20条规定:&ldqu
- A某系统招录了二十名公务员,在新录用公务
- 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