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何怀宏《世袭社会》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守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联何忧也!”——《贞观政要》 材料四: 所谓“旨从内降”,就是犯罪案件,在三法司拟罪之前,已由锦衣卫拟罪请旨,或直接由君王授意如何拟罪。那么三法司的审判就是走形式而已,这样的话生杀予夺在予一人。——朱永嘉《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 材料五: 在清末新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挺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根据材料一概括从三代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对这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法。
- 从三代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以法治国开始形成。老子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孔子认为应该以德治国。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 有学者说:“(唐朝)政务决
- 孙中山曾对科举制发表以下看法:“自世卿门
-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
- 安德森认为“很吊诡的是,前现代的帝国与王
-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选拔人才的制度也
- 民主的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
-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
- 《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
-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换
-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和大臣养士成风,并起用
-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①先秦时期主要包括
- 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从继承的角度看,该
- “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它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 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
- 维系秦汉、隋唐、明清长时期统一的相同原
-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
-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
- 唐太宗时,曾经想处死私役门夫的县令裴仁轨
- 以下评价最能说明“始皇”称号是“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