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评早期佛教。
  • 1.兴起背景:早期佛教是在印度列国时代激烈的社会动荡中产生的,在当时商品经济迅猛发展,阶级关系急剧变动,各阶层对种姓制度普遍不满的情况下,作为反种姓制度,反婆罗门种姓特权的新教派——佛教就应运而生了。
    2.教义:早期佛教教义集中表现为四圣谛即四条神圣的真理,即苦、集、灭、道。苦谛就是从人生的各种苦恼的现象说起。集谛说明形成苦的原因。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就是要消灭苦。关键在于消除欲望。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
    3.社会主张:①反对种姓制度②主张众生平等。
    4.早期佛教的特点:(1)它没有一个最高信仰的神,也不讲神创世界;(2)世界观完全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把人生看为苦海,中心说教就是让人们如何摆脱苦海,进入理想的涅槃;(3)讲中道,折中长和短。就苦乐观来讲它既不同于极端的苦行主义,也不同于极端的享乐主义,而主张不苦不乐,其中道主义同中庸之道十分接近。
    5.评价:①早期佛教的社会基础首先是城市市民中以大商人吠舍为代表的新兴富有阶级,他们是支持佛教的最积极力量;其次是刹帝利种姓为代表的新兴贵族,他们是支持佛教的最有力力量。佛教基本上反映了这两个阶层的利益。②早期佛教在反对婆罗门教和反对婆罗门种姓享有特权以及反对旧的等级制度的斗争中起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要求。③早期佛教也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的精神武器。四谛说从人生多苦入手,给处于苦难和动荡不安环境中的人们,提出一种唯心地解决苦难的方法和途径,脱离现实社会,通过修道去追求幻想的幸福。这对广大被压迫的劳动群众来说,就是要他们安于现状,循视蹈距,脱离现实,服服帖帖地接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④佛教的社会主张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不反对等级制度本身,只是主张婆罗门应让位于刹帝利,早期佛教不仅不反对奴隶制度,还为奴隶规定了对主人的义务(反对奴隶欠债者入教)。所谓“众生平等”只限于宗教上的平等并不是社会平
    6.早期佛教迅速传播的原因:①得到吠舍大商人和各国君主的大力支持;②众生平等的口号吸引了许多下层群众;③教义教规容易为人接受。
    7.佛教的分裂:一世纪时分裂为大乘和小乘两个教派。佛教南传路线前1世纪首先到斯里兰卡。再由此传至缅甸、泰国、柬埔寨等过。北传路线首先由阿育王传到中亚,前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新疆,及至内地。4世纪从中国传到朝鲜,由朝鲜5世纪传到日本。佛教7世纪传入我国西藏,称为藏传佛教,属于大乘教派,俗称喇嘛教。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