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科举的弊与功过。
-
科举的弊端:一、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不在实际本领上下功夫。二、全国举子甚多,而录取名额有限,考中实在不易,于是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关节,走后门,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比较正直一点的人往往屡试不中。到了明清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形式死板,束缚思想,不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才智。人们为了应试不得不学作八股,人的灵气和才思全被湮没了。且明清以来,科举考试益发腐败,考官和考生试场作弊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如清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江南乡试,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考舞弊案了。即使是殿试,皇帝有时也胡乱取士,并不真正按确定的标准,如永乐皇帝的“以宽压暴”。
科举制的意义:由于它打破了门阀制度的限制,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使国家和民族在缓慢的历史进程中使用了较为广泛的人才;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国家管理高层的正直有才之士,也确实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唐代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名人,多为进士出身,有的还是头名状元。而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佞之徒,多数不是通过科举考试上台的,如唐代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杨国忠,北宋的高俅,南宋的贾似道,明代的魏忠贤,清代的和珅等。奸臣之中,只有蔡京、秦桧、严嵩等少数人是进士出身。唐代以来的大学问家、书画家、科学家、政治家和民族英雄,大多是通过进士及第才得以施展报复的,如王维、裴度、韩愈、白居易、苏轼父子、包拯、王安石、司马光、沈括、文天祥、陆游、李纲、刘基、于谦、史可法、张居正、全祖望、纪晓岚、章学诚、钱大昕、王念孙、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俞樾等等。王十朋、文天祥、杨慎等还是头名状元。一般来说,由科举入官的人,不少人因为出身贫寒,又专心致志读书,所以居官后尚能比较清正。人们熟知的寇准、包拯、范仲淹等都是如此。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和(),合称为童生试。童生试及
- “心师造化”是南朝陈时()在《()》里首
- 河北三大古迹是:“()。”
- 中医认为肺属()、肝属()、肾属()、心
- ()是北方民居的代表,特点是(),形成封
- 15世纪产生的(),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势
- 汉字的演变是()。篆书又有大篆和小篆之分
- 中国的龙是吉祥的象征,是一种以()为主体
- 公元前594年,()首先实行()制度,不
- 四大石窟:()。云冈石窟始于()年间,特
- 一般性了解佛教宗派知识。
- 《通典》
- ()代开凿的(),部分地段利用春秋时期吴
- 中国传统方位喜欢()而不喜欢();传统颜
- 宋代盛行()。所谓“()”,就是辗转翻刻
- 中医诊治强调“四诊”、“八纲”,“四诊”
- 历史上有两座名声很大的私宅园林,一座在(
- [画论]六法
- 哲学特性说
- 谈谈名与字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