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伤寒论》中太阴兼太阳表证有哪些证型?如何辨治?
- 《伤寒论》中太阴兼太阳表证者属表里同病,主要有以下三个证型:
①太阴兼太阳而偏表者:原文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平素脾阳虚弱,具有纳差,脘腹胀满,便溏等里症;复感风寒后,又出现了恶风寒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等表证。此即太阴与太阳同病而病偏太阳。盖太阴病属里证,若以太阴病为主者,其脉当沉而缓弱;今脉反浮者,提示太阴里虚不甚,正气尚能达表抗邪,其病势向外,故以太阳表证为主。遵表里先后缓急治则,当以解表法治之,方宜桂枝汤。
②太阴兼太阳而偏里者:原文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太阳伤寒之初,当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今却又见心中悸而烦,则知此非单纯表证而兼有里证。在表证之初,未曾误治,却出现少阴心经里证,分析病机与素体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有关。盖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为外卫,心主为宫城。在少阴里虚的前提下,太阳表邪易于内陷,里虚邪扰,故致此证。此属表里同病而偏于里,故治疗不可攻表,当以治里为主。虽证见少阴心经,却宜建中补脾,益气血生化之源,以安内以攘外,方用小建中汤。
③太阴兼太阳而需表里双解者:原文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太阳病表证,法当发汗解表。医者失察,屡用苦寒攻下,是属误治。误下之后不仅表邪不除,而且损伤脾阳,而致此证。脾虚中寒,寒湿内盛,故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证仍在,故发热恶寒。外有表证之发热,里有虚寒之下利,故谓之“协热而利”。此乃表里同病,治宜表里双解,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而成,人参汤亦即理中汤。理中汤温中散寒,健脾止利;桂枝既解肌祛风散表邪,又助干姜温阳散寒。此方虽属表里双解,但仍侧重于温脾散寒。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太阳病表实证和表虚证的临床区别主要是:(
- 试述《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加减法及其意义
- 除那项外,均为少阴病虚阳外越的指征:()
- 小柴胡汤的禁例是什么?为什么?
-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 简述“合病”、“并病”的概念及二者的区别
- 太阳中风证中汗出的机理是()
- 太阳伤寒出现衄血有几种情况?《伤寒论》是
- 恍惚心乱
- 谷瘅
- 黄连汤的煎服方法是什么?
- 伤寒,医下之,(),(),身疼痛者,急当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
- 大柴胡汤证为“热结在里”;大陷胸汤证为“
-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治宜小陷胸汤。
- 治疗缠腰火丹医宗金鉴中有个的方是()。
- 带脉起于哪个穴位()
- 清便欲自可
- 甘草泻心汤方与半夏泻心汤方组成的不同是(
- 怎样正确辨识脾阳恢复下利与阳虚寒盛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