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张晓(化名)是来自农村的一名高三学生。父母都是老实农民,他们天天含辛茹苦地劳作,想尽最大的努力为张晓提供好一点的学习条件。张晓非常懂事,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他想考上一所好的大学,以回报父母。但是,随着高考的临近,张晓的成绩却急剧下滑,平时会做的题,在考试中也会出错。晚上,他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好不容易睡着了,还会半夜惊醒。王宏业(化名)是一名城里的高三学生,自小家境殷实,父母对他关爱有加,爷爷奶奶更是把他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家人对他的各种要求都尽量满足。他在学习上微小的进步也会让父母欣喜若狂,同时给予他各种奖励,在低年级,王宏业的学习还较好,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他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对父母的各种奖励也没有了兴趣,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高考临近了,但他一点也不紧张,上课时往往心猿意马。请从学习动机角度分析这两名学生临近高考时出现不同状态的原因,并论述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 (1)第一个案例中的张晓同学从阿特金森的期望一价值理论来分析,是因为张晓同学的高期望导致的焦虑症。焦虑是指对个人的自尊心构成威胁的情境产生的担忧反应或反应倾向。其实学习需要一定程度的焦虑,心理学试验表明:焦虑水平与学习成绩呈倒“U”形关系。无焦虑或焦虑水平过低,学习无紧迫感,对什么都无所谓,肯定学不好;而焦虑水平过高,人的精神极度紧张,又会影响正常的思维;只有处于中等焦虑水平的同学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变压力为动力,学习效果最好。
    (2)第二案例中的王宏业同学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强化理论来分析,是因为其父母长期给予不当的刺激(物质奖励)造成王宏业同学对刺激物失去兴趣,从而产生了一种对学习的淡漠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所有心理过程都进行得非常缓慢,软弱无力,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缺乏信心,心境不佳,知觉和注意过程减弱,不果断,甚至不想参加考试。
    (3)针对以上两个案例的情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使他们准确了解自己,建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建立合理的奋斗目标是解除心理顾虑的第一步。高考中,大部分人定高了目标,这个目标很难实现,在心理上自然而然地产生恐惧感。另外一部分人虽然没有明确地定下目标,但总幻想有奇迹的出现。正确的目标确定,有赖于自我评价和自我分析的准确。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水平、班级名次、各科的优劣做客观的分析,务实地制定一个目标。
    ②引导学生增加愉快的情绪体验,在学习生活中寻找乐趣。
    学习的某些失败是肯定存在的,失意也是正常的。教育学生不要把心思全放在分数上,应尽量增加生活的情趣,让他们有更多的愉快情绪体验。增加适当的体育运动、文娱活动、课余活动等。使学生放松紧绷的神经,体验到生活、学习的精彩!
    ③引导正确的归因方式。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对学习进行正确归因,能够客观、正确地认识过去的失败和成功,让学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走向成功。
    ④引导学生学会调适心理。
    考前应做到心态平和,一是学会自我深度松弛;二是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⑤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稳定的心态。
    放松心态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忽视外界的任何干扰,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可以办得到,建立独立稳定的心理环境,不灰心,不放弃,坚持到底。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