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20世纪末,长期处于通货膨胀压力下的中国突然陷入通货紧缩,其成因依然是有待研究的课题,你有什么见解?
  • 20世纪末,国突然陷入通货紧缩的成因:
    (1)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生活不安说。在计划经济时代,职工受到终身雇佣及医疗、住宅、年金等多方面的保障。但是,向市场经济过渡以后,人们经常面对失业的风险,再加上对晚年生活的担心,为应付不测而不得不限制自己的消费,拼命增加储蓄。
    ②收入分配不平等说。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没有平等地被加以分配,特别是沿海与内陆地区、城市与农村间的差距拉大,两极分化现象也愈演愈烈。
    ③借贷说。尽管中国经济的主角正由以往的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过渡,但银行业由四大银行主导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其融资对象仍然以国有企业为中心,民间企业依旧面临资金困难问题,结果导致潜在的投资机会无法变成现实。当局再三指示增加向民间企业的融资,但由于银行拥有巨额不良贷款,惜贷问题至今尚未得到解决。
    (2)供给过剩
    供给过剩的的原因有下列说法:
    ①竞争加剧说。在计划经济时代,物品匮乏,卖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渗透,企业对消费者的需求反应敏感,物品充足的买方市场诞生了。
    ②劳动生产率提高说。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工业化迅速发展。特别是通过直接投资和委托加工等方式,中国获得了海外的生产和经营技术。尤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已经拥有很强的价格竞争力。
    ③劳动力过剩说。由于农村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工业领域的劳动生产率即使提高,也不会引发工资上涨。同时,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环,大量的剩余工人被解雇的情况下,城市的失业率也居高不下。
    (3)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包括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由此也决定了通货紧缩有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两方面的原因:就供给结构而言,其矛盾集中在,一方面大量的低效和无效生产能力难以淘汰;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低效和无效的生产能力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而淘汰,便会加剧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导致价格持续低迷和价格机制失灵;同时,低效和无效的生产能力不能及时有效地被淘汰,便会造成资源的无效占用,从而挤占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的资源,限制其规模扩张和竞争力的提高。
    另从需求结构看,我国经济的需求结构变化比较慢,消费结构升级仍然存在较多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约束。从实际消费看,新的主导型消费热点还没有真正形成,如汽车消费、住房消费等增长开始加快,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有限。这些新消费热点的发展还面临相当多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限制因素,有相当大的潜力还有待不断挖掘。实际消费结构升级缓慢,必然对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形成压力,从而加剧通货紧缩。
    (4)体制性因素
    结构性矛盾之所以不断积累和难以解决,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改革的滞后和不到位。这里重点分析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对通货紧缩的作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之所以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传导机制出现体制性梗阻,如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体制性的贷款乏力,贷款多集中于国有大企业和偏好于持有大量国债,不注意金融产品的创新,以适应贷款需求的变化,而是过于“求稳”;与此相关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缺乏实质的推动力;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体系不完善,间接融资比例仍然过大,风险过度集中,直接融资比重提高缓慢等。以上这些不过是金融体制性问题的表象,金融体制问题实质是没有建立真正市场化的商业银行体制,银行股份制改革滞后于一般的国有企业。这样的金融体制已严重不适应社会对货币和各种金融产品的需求,结果只能是货币投放了或贷款增加了,但资金却在表面循环,无法进入到实体经济中运转。因此,才形成了表面资金过剩、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严重“贫血”的现象。实体经济资金供血不足,必然导致社会投资的萎缩,这一点再与结构性问题造成的资本回报率下降结合,构成了通货紧缩的金融体制性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体制性因素造成或加剧了通货紧缩:
    ①现有税制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企业的税赋相对较重等,如对汽车实行10%的消费税、燃油税改革迟迟不能实施、在生产环节征收增值税等;
    ②社会信用发育相当不完善使得社会的交易成本过高;
    ③投资体制改革滞后,限制了民间资本的成长,造成了投资的低效率和民间投资需求不足。
    (5)外部性因素
    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东南亚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刺激出口。而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降低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得出口增长缓慢,减少了外国需求。日本经济衰退,欧洲经济增长缓慢,又致使我国外部需求减少并出现萎缩。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