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中枢兴奋过程的基本特征。
-
(1)、单向传递(unidirectional transmission):指中枢内兴奋传抪只能由传入(感觉)神经元向传出(运动)神 经元方向传递,而不能逆向传递。原因:由化学突触传递的性质决定,只有突触前膜能释放递质。 生理意义:保证反射活动有规律地进行。
(2)、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
1)反射时(reflex time):指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到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的全部时间。
包括:
①感受器兴奋及兴奋冲动在传入纤维上传导所需时间;
②冲动经过反射中枢(突触)所需时间;
③冲动在传出神经上传导及末梢与效应器间传递所需时间。
2)中枢延搁:指兴奋在通过反射中枢(即兴奋在通过突触)时较缓慢、耗时较长,故称中枢延搁。实质是:突触前膜释放递质、递质扩散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离子通道开放等环节所耗时间,故中枢延搁实质就是突触延搁。
(3)、总和 (Summation):在中枢内,单根传入纤维传入的一次冲动只能产生阈下兴奋(产生的EPSP未达到TP水平),不能引起反射效应。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动,或许多传入纤维同时有传入冲动传入至同一中枢,则阈下兴奋(EPSP)可以总和,达TP水平即可引发动作电位,产生反射活动,此过程称为兴奋的总和(前者为时间总和,后者为空间总和)。
(4)、后放(after discharge):指在反射活动中,对传入纤维的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的冲动和反射效应仍可持续一段时间的现象,称为后放。
机制:
1)与中枢神经的环路式联系有关(正反馈);
2)与效应器活动时,内感受器(如肌梭)受刺激产生的继发性传入冲动有关(如γ-环路)。指出:在一定限度范围内,刺激越强或刺激作用时间越长,则后放的持时也越长。
(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6)、兴奋节律的改变:指在反射活动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上的冲动频率不一致的现象,称为兴奋节律的改变。
机制:因突触后神经元常接受多个突触前神经元的信号传入,突触后神经元自身的功能状态不同,且反射中枢常经过多个中间神经元的接替,其联系方式也不同;因此,最后传出冲动的节律取决于上述各种因素总和后的PSP水平,即:
① PSP水平低,则传出冲动的频率低;
② PSP水平高,则传出冲动的频率高。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时,其物理溶解形式是化学
- 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兴奋性
- 正常成人安静时每搏输出量为()
- 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下述哪项不正确:(
- 从房室瓣关闭到动脉瓣关闭之间的间隔相当于
- 举例说明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的特点
-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结构基础是()
- 在超常期:()
- 正常心率约()/分。
- 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暗适应实际上是眼对光敏感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H+
- 说明Rh血型系统的鉴定原理及其意义。
- 主动转运
- 什么是血氧饱和度?
- 何谓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其大小标志什么?
- 小脑由哪些功能部分组成?简述各部分在神经
- 简述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