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8.1.1发展的普遍性 地球经历了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阶段,形成了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条件。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又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学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人类的进化大体经历了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才逐渐演变为今天这种体质的人类。 (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 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即从机械运动到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再到生物运动。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纵观历史的进程,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仍将继续发展。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问题: (1)确定该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并简单说明依据。 (2)针对所给材料,设计教学过程。
-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本框中心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理解发展观的关键是对发展实质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助于认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2)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它的另一特征:发展。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板书)。通过汉武帝与东方朔到上林苑游玩的故事创设情境。试问学生: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启示我们怎么做?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今天的内容。【新课教学】发展的普遍性(板书)
教师活动:通过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回顾,引出哲学视角下整个世界的组成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并通过之前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分组展示收集的资料及合作探究的成果。
学生活动1:自然界是发展的(板书)第一组同学展示了关于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进化过程及青蛙的成长三幅图片,来说明自然界是发展的。教师活动:请同学思考自然界的发展有规律可循吗?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教师总结: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和上升的过程。
学生活动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板书)第二组同学通过通讯工具的变化过程来说明人类社会是发展的。教师总结:纵观历史的进程,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说明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过渡:人类社会是发展的,那么处于社会中的人呢?人的认识又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活动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板书)第三组同学介绍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定理的局限性,由此来说明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回答的问题,继续设问:认识有没有终点?科学有没有顶峰?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引导学生知道:就每个人来说,认识是有限的;就整个人类来说,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却是无限的。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人深的过程。概括升华: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即整个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继续引导学生得出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板书)。
【巩固提高】回顾课前情境导入的故事,试让学生阐述课前提出的问题。
【小结作业】通过本节课学习,大家思考一下:联系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下节课给大家总结。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面对频发的雾霾天气,专家指出,治理雾霾
- 2013年6月17日至21日,中央组织部
- 骆驼具有耐饥耐渴、忍辱负重的品性。有人便
- 2014年11月,山东平阴北京新三号白菜
- 陈某死亡时,遗产由其母甲、其妻乙和两个孩
- 古诗云:“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 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我国成功实现了
- 无论是公元2世纪东传的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
-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
- 当前职业教育处于“进口”“出口”冰火两重
- “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
- 2014年欧盟、阿根廷、巴西陆续对我国陶
-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说,国家公权力与公民
- 目前,在我国举行一次全国性的乡级人大代表
- 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设“官方微博”。“织
- “竖大拇指”在北美一般被认为是“做得好”
- 简述某一具体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不允许未成年人进
- 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含有有毒气体的厌
- 邓小平认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主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