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材料一: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海贸易后,规定山东、江南、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备海口的“商民人等有欲出洋贸易者,呈明地方官,登记姓名,取具保结,给发执照。将船身烙号刊名,令守口官弁查验,准其出入贸易”,但是只‘许令承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康熙五十六年(1717)定例:“出洋贸易人民,三年之内,准其回籍,三年不归,不准再回原籍。” 清政府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康熙四十七年(1708),“禁商贩来出洋”。五十九年(1720)规定:“沿海各省出洋商船,炮械军器概行禁止携带。”乾隆二十四年(1759),“禁丝筋贩卖出洋”。 其他如火药、硝磺、铁器、大黄、绸缎、茶叶、书籍等商品也在限制之列。 材料二: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欧洲的经济发展愈以加快。18世纪在美国开始了技术革新和产业重组的浪潮,工业革命由此展开。工业革命不仅在空间上逐渐扩散,而且波澜起伏、连续不断。工业革命造成人类社会的大转型,改变了整个世界。 ——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第9课前言 材料三:粱启起在1923年2月发表的《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了……” 材料四:二战以后,为了争夺市场,各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1.组织参与经济贸易集团控制市场;2.通过跨国公司打进他国市场;3.积极参与世界性统一市场内的竞争。 近代中国在被迫卷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针对在“器物上感觉不足”,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
措施:开展洋务运动。
结果:推动了中国的早期近(现)代化,但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材料一:在古代罗马,丝绸之价竟贵比黄金。
- 《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
- 据张瀚《松窗梦语》记载,明朝中后期杭州仁
-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
-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
- 以下对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的表述
-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
- 《唐律疏议》规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
- 材料一: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
-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由被动到主动
- 明代为皇帝掌管“诏狱”(由皇帝亲自断案的
- 鸦片战争前,中国沿海某城市的港口有许多外
-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工
- 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
-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
- 明清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说法,正确
- 明初政府规定,凡外方来使发给凭证,因国
- 材料一:清政府限制国内商民出海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