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有个法院审理一起盗窃案件,某村的A、B、C三人作为嫌疑犯被押上法庭。这个法院的法官是这样想的:初审的时候,在没有威迫的情况下,假如不是盗窃犯就不会说假话;相反,真正的盗窃犯是一定会为了掩盖罪行而编造借口的。因此,法官得出这样的结论:说真话的肯定不是盗窃犯,说假话的肯定就是盗窃犯。事后,事实也证明法官的这个想法是正确的。审问开始了。 法官先问A:“你是怎样作案的?快快从实招来!” A回答了法官的问题。但是,A讲的是某地的方言,法官根本听不懂A讲的话是什么意思。 于是,法官就问B和C://“刚才A是如何回答我的问题?” B说:“禀告法官老爷:A的意思是说,他并不是盗窃犯。” C说:“禀告法官老爷:A刚才招供了,他承认自己就是盗窃犯。” B和C说的话法官是能听懂的。听罢B和C的话之后,这位法官马上作出判决:B无罪释放,C是盗窃犯应予逮捕入狱。 请问:这位聪明的法官为什么能根据B和C的回答,做出这样的判决?
-
不管A是盗窃犯,或者不是盗窃犯,他都会说“自己不是盗窃犯”。
如果A是盗窃犯,那么,A是说假话。这样,他必然说“自己不是盗窃犯”;如果A不是盗窃犯,那么,他是说真话的,这样,他也必然说“自己不是盗窃犯”;所以,不管什么情况,A都说“自己不是盗窃犯”。
在这种情况下,B如实地转述了A的话,所以,B是说真话的,因而不是盗窃犯。C有意地错述了A的话,所以,C是说假话的,因而C是盗窃犯。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下列划分各违反了哪条规则? 1、生物可
- 与命题“凡不劳动者不得食”逻辑等值的是(
- 在下列概念的限制中,不正确的有()。
- 性质命题
- A:“如果小张去,小李就去”;B:“如果
- 当判断()为真时,判断“班上同学考试都及
- 下列语句是否直接表达判断?为什么? 1
- 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特点是()。
- “干部可以分为党员干部、非党员干部和专业
- 在下列括号内填入适当地符号,构成一个正
- 只有当三段论的中项至少周延一次,才是正确
- “这家商店的每一件商品都不是假冒伪劣产品
- “所有S都不是P并且这个S是P”这一断定
- “因为SAM,所以SEP”,这一有效的省
- 在“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中
- “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这一定义
- "哪有一个历史人物不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 下列议论中运用了什么推理形式?这个推理的
- “p或q”这个相容选言判断的含义是()。
- 下列各组命题中,具有反对关系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