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书法与现代西方艺术的异同表现在哪里?
  • 这似乎是个牛头不对马嘴的问题,书法与西方艺术何以比较?然而在艺术中,其“语言”既有国界,又无国界,它们之间的“原理”有许多相通之处,经过比较,可以互相吸取营养,并且可以更突出本国的艺术特征。
    “西方艺术”是个宽泛而模糊的概念,它包含的形式、流派很多,且相当复杂,我们择其最有代表性的、最宜于与书法进行比较的现代派绘画,似乎从中容易看出中西艺术的异同。我们先对几种西方艺术流派作简单叙述:“达达主义”,西方二十年代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否定规律与理性,强调潜意识活动;反对一切艺术规律,主张忠于“自我”,要像婴儿初学说话时那样排除一切思想的干扰。“超现实主义”,其哲学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弗洛依德的潜意识学说,他们深入发掘潜意识与半意识,在人半清醒时所呈现的一个“点”,为人全新的感觉,他们称之为超现实。“表现主义”,代表人物是抽象派的鼻祖康定斯基,他们反对现实主义和对自然的忠实描写,而重视心理和精神,强调表现内在永恒的东西,他们反对摹写,注重表现。而毕加索则强调“客观化意志,”在作品中要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强烈的感情。
    从以上三家看,其哲学基础与中国书法不大一致,中国书法建立在儒、道基础上,一方面强调客观世界对它的影响(通过中介书法家),一方面强调人主观作用。孙过庭的下面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中国书法的深层思想基础:“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它一方面从现实生活中摄取营养,“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当然并不是描摹这些事物,而是这一切给于书法家以灵感,培养其情操)同时,又深深地表达了主体精神:“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以上引文见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强调主客观的结合。
    在创作过程中,中国书法强调“意在笔先”与“意存笔后”的结合,即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意识与潜意识的结合。“意存笔先”可以使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但未免有些束缚性情;而“意存笔后”,则充分发挥潜意识的作用,随机应变,出奇制胜。所以郑板桥说:“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在书法创作中强调任何一面,都不可能产生好的作品,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可达到“熟中求生”,而不是一味的生或一味的熟。
    “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道出了书法创作的真谛。而西方某些流派,过分强调潜意识的作用,这就不免给艺术创作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从而陷入到不可知论中去。中国书法的最根本元素(也可以说是源泉)是汉字,这是一种完全抽象化了的符号,尽管它本身还有“六书”中象形的倪端,但只有研究文字学的人才知道来龙去脉。书法艺术正是在其抽象的表现形态上筑起自己的大厦的。而西方抽象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抽象的变形描绘,以表现无意识的心灵。
    以上从哲学基础、创作过程、表现形态上作了简单比较。作为划时代的大艺术家马蒂斯、康定斯基、毕加有其过分强调形式和潜意识的一面,但也有充分发挥主体,突出艺术规律,抓住了艺术创作中艺术感觉和表达强烈情感的一面。甚至在毕加索的作品中表达复杂的社会理想(如“格尔尼卡”)。中国的书法艺术,恰好地把握住了主客体矛盾双方的统一规律,而又在高度抽象中蕴藉了深厚的历史观念与人的强烈情感。然而它却难以表达复杂的思想、观念和对事物的评价。它与现代派西方绘画有其不同之处,也有其相通之处。我们仿佛在怀素与康定斯基作品中感到了许多共同的东西(高度的抽象、形式美、情绪的表达等)然而它们之间从表面上看差距又是如此之大。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西方一些刻板的、表达神学观念的绘画中,找到与“状若算子”的馆阁体书法的意味来。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