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如何理解《子夜》倾向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
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说:“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马克思也说,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化”。都是强调现实主义的观念、倾向应与艺术性结合。《子夜》正是如此做的。
(1)作品的意图是要“大规模的描写中国的社会现实”,与这一意图相一致,《子夜》的艺术结构也具有相应的特征:宏大的结构。其表现为:
A、“一树千枝”结构法。一树:以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而最终破产的悲剧为主干,以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吴与工农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这三组矛盾为枝叶,组成一个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的结构。在这三组矛盾中,吴与赵的矛盾又是主要的,它决定着另两组矛盾的变化与发展。
B、总起与分叙的情节安排法。1-3章,借吴老太爷的丧事让各类人物登场,然后以此为基础,逐步展开矛盾。4章写农村斗争。5-16章是小说的主体部分,先采用几条线索交叉发展,使序幕中(1-3)提出的线索同时得到发展,接着又让两条线索:吴与赵、吴与工人的矛盾发展。17-19章是高潮,主要是吴与赵在公债市场上拼死决战,最后以吴的惨败而结束。情节到此嘎然而止,干净利落。这样的结构就恰好满足了作者要“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实”的倾向。
(2)作品的意图是要揭示中国的命运,表明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而作品中主要人物吴荪甫的命运却艺术地表现了这一意图。吴荪甫的失败正说明了在当时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作品关注的是中国社会重大的性质问题,因此所选的题材也是重大的题材。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简析殷夫“红色鼓动诗”的特点及鲁迅对殷夫
- 闻一多在《诗镌》第七期上发表了诗论《诗的
- 简述《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和诗情
- 现代派
-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在
- 简答王统照小说创作的风格。
- 《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
-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终日不成章
- 五四时期提出“整理国故”主张的是()。
- 试分析《行行重行行》的艺术特征?
- 以上海为主要阵地的“论语派”,因()等创
- 新剧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原因是新剧商品化,内
- 被称为“教育小说”的作家是()。
- 简析1921年—1927年现实主义文学思
- ()在1926年后发表作品用笔名废名。
- 巴金的描写家庭生活、抨击旧式家庭腐朽罪恶
- 谌容以荒诞手法结构全篇的小说是(),《人
- 下列鸟类没有在《凤凰涅槃》中出现的是()
- 把田间称为“时代鼓手”的人是()
- 《倾城之恋》的主人公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