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腹部
  • (一)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1.体表标志前面的体表标志有胸骨的剑突、肋弓下缘、髂前上棘、脐、腹直肌外缘、腹中线、腹股沟韧带等;后背有肋脊角等。
    2.腹部分区腹部分区有四区法及九区法,四区法是以脐为中心划一水平线与一垂直线,两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左、右上腹及左、右下腹四区。九区法是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九个区。上面的水平线为两侧第10肋骨下缘的连线;下面的水平线为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左、右两条垂直线是在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线的水平线的中点上所做的垂直线。九个区为右上腹(右季肋部)、上腹部、左上腹(左季肋部)、右侧腹(右腰部)、中腹部(脐部)、左侧腹(左腰部)、右下腹(右髂部)、下腹部(耻骨上部)、左下腹(左髂部)。
    (二)视诊
    1.腹部外形观察受检者腹部外形,注意腹部是否对称,有无隆起或凹陷等。正常人平卧时腹部平坦,两侧对称,小儿和体胖者腹部饱满。老年人和消瘦者腹部低平。全腹膨隆见于腹腔积液、胃肠胀气、巨大腹块、气腹等。腹部局限性膨隆,见于腹内有增大的脏器肿瘤、炎性包块、局部积液或局部肠曲胀气等。全腹凹陷多见于显著消瘦、严重脱水、恶病质等。局部凹陷多由于手术后腹壁瘢痕收缩所致。
    2.呼吸运动观察受检者腹式呼吸,即腹壁随呼吸而上下起伏,注意有无减弱或消失。
    正常时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成年女性则以胸式呼吸为主。腹膜炎、大量腹腔积液或巨大腹块等可使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
    3.腹壁皮肤观察受检者腹部皮肤有无皮疹、色素、条纹、瘢痕等。充血性或出血性皮疹见于发疹性高热疾病。左腰部呈蓝色,可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脐周围或下腹壁皮肤发蓝为腹腔大出血的征象。腹部瘢痕多为外伤、手术或皮肤感染的遗迹。
    4.腹壁静脉观察受检者腹壁静脉有无曲张。腹壁静脉曲张最常见于门静脉循环障碍或上、下腔静脉回流受阻。检查腹壁曲张静脉的血流方向,有助于判定静脉阻塞部位。门静脉高压而形成的腹壁静脉曲张,血流方向与正常相同,即脐以下往下流,脐以上往上流;下腔静脉梗阻所致的腹壁静脉曲张,是脐以下也往上流;上腔静脉梗阻时,脐以上亦是自上往下流。检查血流方向的方法:选择一段没有属支的静脉,检查者将右手示指和中指并拢压在该段静脉上,然后将一只手指沿着静脉紧压而向外移动,将静脉中的血液挤出,到一定距离后放松这一手指,另一指仍紧压静脉,如果这一段挤空的静脉很快充盈,血流方向是从放松的手指一端流向紧压的手指一端。正常人腹壁静脉一般看不清楚,在消瘦和肤色较白的人,隐约可见。
    5.蠕动波观察受检者腹部有无胃肠蠕动波。正常人腹部一般看不到胃肠蠕动波,但在腹壁菲薄多产妇或极度消瘦者,偶可看到胃肠蠕动波。在胃肠道梗阻时,可出现胃、肠蠕动波或胃、肠型。
    6.上腹部搏动观察受检者上腹部有无搏动。上腹部搏动大多由腹主动脉搏动传导所致,可见于正常人较瘦者。有时见于右心室肥大、腹主动脉或其分支的动脉瘤病人。
    (三)听诊
    1.肠鸣音听诊器放于脐附近听诊至少1min,如未听到肠鸣音则应延长至听到肠鸣音或5min为止。正常人肠鸣音每分钟4~5次,若每分钟达10次以上,为肠鸣音亢进;持续3~5min才听到一次或仍听不到肠鸣音,则为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1)肠鸣音亢进:见子急性肠炎、服泻药后或胃肠道大出血时,肠鸣音响亮、高亢,见于机械性肠梗阻。如肠梗阻持续存在,则肠鸣音减弱。
    (2)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见于急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或严重脓毒血症引起的肠麻痹。
    2.血管杂音将听诊器体件置于腹壁上,全面听诊各区,尤其注意左右上腹部、中腹部脐周围及其左右上方、下腹部,听诊有无血管杂音。正常人腹部无血管杂音,但在妊娠5个月以上的孕妇,脐下左或右方可听到胎心音。病理性血管杂音有动脉性和静脉性杂音。动脉性杂音:腹中部的收缩期血管杂音(喷射性杂音)常提示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可在脐左右处听到收缩期血管杂音。左叶肝癌压迫肝动脉或腹主动脉时,在包块部位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静脉性杂音为连续的"嗡鸣"声,无收缩期与舒张期性质,常出现在脐周或
    上腹部。肝硬化伴有门静脉高压病人,有时在脐的附近或在胸骨剑突下部听到一种连续的静脉"嗡鸣"声,压迫脾时,此音加强。
    3.搔弹音在腹部听诊搔弹音的改变可协助测定肝下缘和微量腹腔积液。
    (1)肝下缘的测定:检查者将听诊器体件置于受检者剑突下的肝左叶上,用左手示指与中指按之,左手拇指端则按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缘的交点,作为标志。右手掌面向上,环指及小指屈曲,示指、中指半伸,中指稍向上用劲,示指则往下紧擦过中指,以示指端弹击腹壁,弹击沿右锁骨中线肋缘下自上而下反复用力均匀地进行。当弹击进行至下面有肝存在的腹壁表面时,则可听到响亮而近耳的"嘭、嘭"声,当离开肝而弹击到邻近脏器时,则叩诊音迅速转为低弱而远且音色不同的"啪、啪"声。此声音转变之处即肝下缘所在。为了确定肝左叶下缘,可用听搔法检查辅助。受检者仰卧,检查者用左手将听诊器体件放于前正中线上,估计在肝下缘与脐之间,自听诊器体件上缘起,用右手示指指端沿前正中线,由下向上轻轻搔划腹壁,当搔至某一点时,听诊音突然变低,此点深处即为肝左叶的下缘。
    (2)微量腹腔积液的测定:受检者取肘膝位数分钟,使腹腔积液积聚于腹内最低处的脐区,将膜式听诊器体件放在此处的皮肤表面,检查者用手指轻弹侧腹部并静听其声音。用同一强度在同一处重复轻弹,体件则向远侧移动,当声音突然变响时,体件所在处即为腹腔积液边缘。用听弹法检查可鉴定出少至120ml的游离腹腔积液。
    (四)叩诊
    1.腹部叩诊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钟方向,由下而上,从左到右,顺序叩诊全腹(4个象限)。正常情况下,腹部叩诊除肝、脾所在部位,增大的膀胱和子宫占据的部位,以及两侧腹部近腰肌处呈浊音或实音外,其余部位均为鼓音。
    2.肝脏及胆囊叩诊
    (1)肝上界:沿右锁骨中线,由肺部清音区(一般为第2、3肋间)开始向下叩诊,当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又称肝相对浊音界;再继续向下叩,浊音变为实音时为肝绝对浊音界。
    (2)肝下界:由腹部鼓音区从脐平面开始沿右锁骨中线或前正中线向上叩,由鼓音转为浊音处即是肝下界。正常情况下右锁骨中线上,其上界在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二者之间的距离为9~11cm。
    (3)肝、胆囊叩击痛:检查者以左手掌平放于受检者肝区,胆囊区,右手半握拳轻叩左手背,受检者若感疼痛,称叩击痛。正常人肝和胆囊均无叩击痛。
    (4)肝浊音区范围异常:肝浊音区扩大见于肝癌、肝脓肿、肝炎、肝淤血和多囊肝等;肝浊音区缩小见于暴发性肝炎、急性或亚急性肝坏死、肝硬化和胃肠胀气等,肝浊音区消失代之以鼓音者,多由于急性胃肠穿孔所致,也可见于腹部大手术后数日内、人工气腹后、间位结肠;肝浊音界上移见于右肺纤维化、右下肺不张、气腹和鼓肠等;肝浊音界下移见于慢性肺气肿、右侧张力性气胸等。
    (5)叩击痛临床意义:肝脏叩击痛对于诊断肝炎、肝脓肿或肝癌有一定意义。胆囊叩击痛为胆囊炎的重要体征。
    3.胃泡鼓音区(Traube鼓音区)在左前胸下部肋缘以上,叩诊呈鼓音(一般可在左锁骨中线上垂直叩诊,再水平叩至腋后线),呈半月形,上界为左肺下缘,相当于左锁骨中线与第6肋骨交点水平;右界为肝左缘;左界为脾,相当于左腋中线稍后的第9~11肋骨;下界为左季肋缘。正常人胃泡鼓音区应该存在(饱餐后缩小或消失),其大小因胃内含气量的多少而异。此区明显缩小见于心包积液、左侧胸腔积液、肝左叶大、中重度脾大等。
    4.脾叩诊脾叩诊常用以发现未突出于季肋缘下的脾大,或进一步核实脾触诊结果;也用于当受检者不能满意地配合触诊时。
    (1)由左侧腋中线第8肋间开始向下叩,由清音转为浊音时,即为脾上界,由浊音转为鼓音时,为脾下界。
    (2)再由上下界间的浊音区沿肋间向前和向后叩,向前出现鼓音时,即为胃泡鼓音区毗邻的脾前缘;向后出现清音时,即为脾后缘。
    (3)正常脾浊音区的前界为左腋中线(或稍前,但不超过腋前线),后界为腋后线,上界为第9肋骨,下界为第11肋骨,横宽4~7cm。脾浊音区扩大见于脾大,脾浊音区缩小或消失见于左侧气胸、胃扩张、鼓肠等。
    5.肾叩诊受检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检查者左手掌平放于受检者的肾区(即肋脊点),右手握拳,用轻到中度强度的力量叩击左手背。检查有无叩击痛。以同样方法检查另一侧。正常人肾区无叩击痛。在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及肾周围炎时,肾区有不同程度的叩击痛。
    6.膀胱叩诊一般从脐下叩至耻骨联合上方,由鼓音转为浊音,用以了解膀胱充盈度。膀胱空虚时因耻骨上方有肠管存在,叩诊呈鼓音,叩不出膀胱的轮廓。当膀胱内有尿液充盈时,耻骨上方叩诊呈圆形浊音区。在女性妊娠的子宫、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等,在该区叩诊也呈浊音,应予鉴别。排尿或导尿后复查,即能明确。
    7.腹腔积液的叩诊
    (1)移动性浊音的叩诊:①先从脐部开始,沿脐平面向左侧叩诊,直达左侧髂腰肌边缘,如叩诊变为浊音,叩诊板指固定(不离开皮肤),嘱受检者向右侧卧位,重新叩诊该处,听取音调有无变化。②然后向右侧移动叩诊,直达浊音区,叩诊板指固定位置,嘱受检者向左侧卧位,再次叩诊,听取音调之改变。这种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当腹腔内游离腹腔积液在1000ml以上时,则可查得移动性浊音。
    (2)如果腹腔积液量少,用以上检查方法不能查出时,可让受检者取肘膝位,使脐部处于最低位,叩诊脐部,如该部由仰卧位的鼓音转为浊音,则提示有腹腔积液的可能;也可嘱受检者站立,如下腹部积有液体而呈浊音,液体的上界呈一水平线,在此水平线上为浮动的肠曲,叩之则呈鼓音。
    (五)触诊
    受检者取仰卧位,头垫低枕,两手平放于躯干两侧,两腿屈曲并稍分开,微张口做腹式呼吸,使腹肌松弛,防止紧张。检查腹部包块时可用肘膝位;检查肝、脾时还可取左或右侧卧位;
    检查肾时可取坐位或立位。腹部触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先浅后深,即先进行浅部触诊(右手四指并拢,平置于腹壁,手指压下腹壁约1cm深度),检查腹壁紧张度、有无压痛、包块、增大的脏器等,后进行深部触诊(右手手指掌面的前半部分压向腹壁下压至少2cm深度,同时前后滑动)了解深部病变,如包块等及脏器情况;②先健后患,即先从健康的无病痛部位开始,逐渐移向病痛部位;③如无明确病痛部位时,一般先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由下而上、先左后右进行浅部触诊全腹(4个象限),然后以同样顺序深部触诊全腹(4个象限)。
    1.腹壁紧张度用浅部触诊法,先健后患或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顺序触诊全腹,检查有无腹壁紧张,正常人腹壁柔软。弥漫性腹壁紧张常见于胃肠道穿孔所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此时腹壁除明显紧张外,且常强直,称为板状腹。在结核性腹膜炎时,全腹紧张,触诊如揉面感。局限性腹壁紧张见于某一脏器的炎症。此外,腹腔容量增大时,如胀气、腹腔积液等,腹壁的紧张度亦有所增高。
    2.压痛及反跳痛①压痛:以右手示指、中指指端放于腹壁逐渐深压而发生疼痛称为压痛。注意鉴别压痛是来自腹壁还是腹腔内,明确压痛部位及压痛点。②反跳痛:出现压痛后,手指于原处稍停片刻,然后迅速将手抬起,若疼痛加剧,并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检查时注意询问或观察受检者表情。
    正常人腹部无压痛、反跳痛。出现压痛的部位,常即为病变所在,多由炎症、结核、结石、肿瘤等病变所引起。反跳痛是腹膜壁层已受炎症累及的征象。
    3.腹部包块多采用深部滑行触诊法。触诊包块时应注意其位置、大小、形态、硬度、质地、压痛、搏动、移动度、与邻近的关系等。正常人腹部无病理性包块。腹部包块多由肿大的或异位的脏器、肿瘤、囊肿、炎性组织或肿大的淋巴结等所形成。
    4.液波震颤
    (1)检查者一手掌面贴于受检者一侧腹壁。
    (2)另一手的手指并拢屈曲,用指端拍击对侧腹部。
    (3)为防止腹壁本身的震动传至对侧,可请受检者自己(或另一人)将一手掌的尺侧缘压在脐部腹正中线上,阻止其传导,再拍击对侧腹部。
    如贴于腹壁的手掌有液体冲击之感为液波震颤。正常人无液波震颤。腹腔内有大量腹腔积液(3000~4000m1)时,可有液波震颤。
    5.振水音
    (1)检查者将听诊器体件放于受检者上腹部或将耳凑近此处,然后用稍弯曲的手指在受检者上腹部做连续迅速的冲击动作,如能听到胃内气体与液体相撞击的声音,即为振水音。
    (2)也可用两手左右摇晃受检者上腹部,将耳凑近听取。
    (3)正常人若进食较多的液体后可出现振水音。但如在空腹或饭后6~8h仍有振水音,则表示胃内有液体潴留,见于幽门梗阻、胃扩张等。
    6.肝触诊
    (1)先教会受检者腹式呼吸2~3次。
    (2)左手掌自受检者右腰部的后方(相当于第11、12肋骨与其稍下的部位),向前托起肝,左手拇指固定于右肋缘。
    (3)在右锁骨中线上,右手掌平放于受检者右侧腹壁上,腕关节自然伸直,手指并拢,示指与中指的指端指向肋缘,也可使示指的桡侧缘对着肋缘。从髂前上棘连线水平,右腹直肌的外侧开始,自下而上,逐渐向右季肋缘移动。嘱受检者进行缓慢而自然的腹式呼吸,触诊的手应与呼吸运动密切配合。吸气时腹壁隆起,触诊的手应随腹壁被动抬起,但不离开腹壁,此时随着吸气下移的肝下缘就可碰到右手手指。呼气时,腹壁松弛下陷,触诊的手及时向深部加压,此时为再一次触及肝下缘的有利时机。每个部位触2~3次,每次移动不超过1cm。
    (4)在前正中线上,以上述方法从脐平面开始,自下而上向剑突下触诊肝左叶。
    (5)触及肝时应注意其大小、质地(质软、质韧和质硬)、表面形态、边缘、压痛、搏动等。正常成人肝一般触不到,少数正常人当深吸气时在肋弓下缘可触及肝下缘,但在1cm以内;在剑突下可触及肝下缘,多在3cm以内。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肝下缘的记录方法:在右锁骨中线及前正中线上分别记录肝下缘至右肋下缘及剑突下(腹上角顶端为起点)的距离,常以厘米表示。
    (6)急性肝炎时,肝可轻度增大,表面光滑,边缘钝,质稍韧,有充实感及压痛。慢性肝炎时,肝大较急性肝炎明显,质较韧或稍硬,压痛较轻。肝淤血时,肝可明显增大,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韧,也有压痛,但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脂肪肝所致的肝大,表面光滑,质软或稍韧,无压痛。肝硬化的早期肝常增大,晚期则缩小,质较硬,边缘锐利,表面可能触到小结节,无压痛。肝癌时肝明显增大,质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不整,压痛明显。
    7.肝颈静脉回流征受检者取半卧位(头垫一枕;如有颈静脉怒张者,应将床头抬高30°~45°,使颈静脉怒张水平位于颈根部)。
    (1)用右手掌按压受检者右上腹约10s。
    (2)观察受检者颈静脉怒张程度。如有颈静脉明显扩张或颈静脉充盈更为明显,称为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见于右心功能不全或渗出性及缩窄性心包炎病人。正常人颈静脉不扩张,或施压之初轻度扩张,但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
    8.胆囊触诊
    (1)胆囊触诊手法与肝相同,置右手在受检者右锁骨中线上(大约相当于腹直肌外缘)肋缘下或肝下界之下,触诊胆囊。正常人胆囊不能触及。胆囊增大的常见原因为总胆管阻塞,如炎症、结石或胰头癌等所致。
    (2)胆囊触痛检查法(Murphy征):①检查者以左手掌平放于受检者的右肋缘以上部位,左手大拇指放在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胆囊点),左手其余四指与肋骨垂直交叉。②以大拇指用力按压腹壁,然后瞩受检者做深吸气。③观察受检者有无因痛而突然屏气或痛苦表情。
    在吸气过程中因胆囊碰及按压的左手拇指发生疼痛而突然中断吸气动作,此现象称为Mur-phy征阳性。又称为胆囊触痛征阳性,见于急性胆囊炎。只有压痛而无吸气动作中断或停止,不能称为Murphy征阳性,只能称胆囊压痛。正常人。Murphy征阴性。
    9.脾触诊
    (1)检查者左手自受检者前方绕过,手掌置于受检者左腰部第9~11肋处,试将其脾从后向前托起。
    (2)右手掌平放于腹部,与左侧肋弓垂直,自脐平面向上逐渐移向肋弓。
    (3)右手手指末端稍微弯曲轻轻压向腹部深处,并随受检者的腹式呼吸运动,逐渐由下向上接近左肋弓,有节奏地进行触诊。右手被动抬起,但不离开腹壁。
    (4)每个部位触2~3次,每次移动不超过1cm。
    (5)轻度脾大而仰卧位不易触及时,可改为右侧卧位,右下肢伸直,左下肢屈髋、屈膝进行触诊,方法同上。
    (6)触及脾时须注意大小、形态、质地、表面情况、有无压痛等。正常人肋下不能触及脾。
    脾大分为轻度、中度、高度,深吸气时脾在左锁骨中线,肋下不超过2cm者为轻度大;自2cm至脐水平线为中度大;超过脐水平线以下则为高度大。
    (7)脾大的测量法:中度以上的脾大一般需测量3条线,以厘米表示其大小。①"1"线又称甲乙线,测量左锁、骨中线与左肋弓交叉点至脾脏下缘间的距离;②"2"线又名甲丙线,测量左锁骨中线与左肋弓交炙点到最远脾尖之间的距离;③"3"线又名丁戊线,表示脾右缘到前正中线
    间的距离。若脾向右大,超灶前正中线,测量脾右缘到前正中线间的最大距离,以"+"表示;若肿大未超过前正中线,则测量脾右缘至前正中线间最短距离,用"一"表示。轻度脾大仅测量"1"线。
    (8)脾轻度大见于早期肝硬化、伤寒、斑疹伤寒、粟粒性结核、急性疟疾、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一般质地柔软;中度大见于晚期肝硬化、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黄疸、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恶性淋巴瘤等,质地一般较硬;高度大,脾表面平滑者,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黑热病、慢性疟疾和骨髓纤维化等,脾表面不平滑,有结节者常见于淋巴肉瘤。表面有囊性肿物者,见于脾囊肿。脾压痛见于脾脓肿、脾梗死。
    10.肾触诊
    (1)触诊左肾时,检查者左手自受检者前方绕过,托住其左侧后腰部,右手在左锁骨中线上脐水平开始,逐渐向上移动进行触诊。随受检者的腹式呼吸运动将微弯的右手指末端逐渐压向腹腔深部,直抵后腹壁,同时左手将后腹壁推向前方,当两手相互配合触诊即可触及肾。
    (2)触诊右肾时,左手掌托住受检者右侧后腰部,右手以上述方法进行触诊。
    (3)若卧位未触到肾可立位(倚床而立)或坐位检查,手法与卧位触诊相同。
    (4)正常人一般不能触及肾,但体瘦者有时可触及右肾下极。触诊肾时要注意其大小、形状、硬度、表面状态、敏感性、移动度等。肾大见于肾盂积水或积脓、肾肿瘤、多囊肾等。
    (5)泌尿系统疾病压痛点检查:当肾和尿路有炎症或其他疾病时,可在一些部位出现压痛点。检查者可采用深压触诊法,分别进行检查①季肋点(左、右)在第10肋前端。检查者将右手示指、中指指端置于左季肋点逐渐深压以检查有无压痛,然后以同样方法检查右侧季肋点。②上输尿管点(左、右)在脐水平线腹直肌外缘。检查方法同上。③中输尿管点(左、右)在髂前上棘水平腹直肌外缘相当于输尿管第二狭窄处。检查方法同上。④肋脊点(左、右)在第12肋骨与脊柱的夹角顶点。受检者取坐位,检查者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左、右肋脊点用力按压检查有无压痛。⑤肋腰点(左、右)在第12肋骨与腰肌外缘的夹角顶点。检查方法同④。
    (6)正常时上述部位无压痛。肾盂肾炎、肾脓肿或肾结核等,在肋脊点和肋腰点常有压痛。输尿管结石、结核或化脓性炎症时,可于上输尿管点或中输尿管点出现压痛。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