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民族形式论争
- 民族形式论争发生于抗战中期。1938年和1940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和《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和“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的问题。国统区文艺界在学习和讨论中发生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向林冰的观点。向林冰的观点是:①“应该在民间形式中发现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他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而民间形式是大众习闻常见的;②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①对旧形式全盘否定;②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的努力和成就时,否认新文艺在形式上存在缺点。郭沫若、茅盾、胡风等在撰文讨论中,都从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上论述民族形式的问题,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起来,见解独到。这一场讨论参加人多,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在各文艺团体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是
- 简析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
- 被公认为中国话剧运动的发轫之作的是()。
- “五四”时期,提出“诗体大解放”理论并进
- 下列作品是老舍伦敦时期创作的有()。
- 综观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可以发现这样的特
- 简述鲁迅杂文的成就。
- 简析《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 作品中反映土地改革的作品是()
- 简析新感觉派小说的特点?
- 选出庐隐的作品《()》、《()》、《()
- 《家》中的鸣凤是哪房的小丫鬟()。
- 简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文体形态和文体结构(
- 巴金早期受到了()思想的影响。
- 闻一多是“()”的主要诗人之一,他提出了
- 简析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
- 《百合花》作者(),是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 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三厅”指的什么?在文艺
- 分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
- 简述创造社的文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