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名不正”为什么就“言不顺”?
-
《论语·子路》中孔子回答他的学生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意思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明白,事情就办不成。
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治理国家时要做到名实相副,言行一致,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国君的要有个国君的样子,做大臣的要有个大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个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个儿子的样子)。
后来“名正言顺”就泛指人的言行举止合乎道理,理直气壮或光明正大的意思。
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的权臣造反时,都要挖空心思地做到师出有名,恐怕就是这个原因。例如,汉景帝时,诸侯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七国之乱”;唐朝的安禄山打着铲除杨国忠的幌子,发动了“安史之乱”;明朝的朱棣举着“靖难”(诛齐泰、黄子澄)的牌子,生生地夺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
可话又说回来了,孔夫子虽然借此教导我们要打好舆论战(“正名”),可他也只是说舆论战(“正名”)影响着全局的胜利(“事成”),却没有说舆论战(“正名”)赢了,“事”就一定成功。比如说汉景帝和建文帝,他们同样是削藩,但怎么就一成一败呢?所以有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舆论战,而在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讲“名正言顺”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历史往往也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禅让制是通过()来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
- 简述汉字的构成原则。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是(
- 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 “构成中国的内聚性的又一重要因素是数千年
- 道安
- 毛泽东在1928年至1930年发表的阐述
- 李大钊于1919年5月发表的()一文,系
- 下列哪种情况是在西汉时候不可能的()
- 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 唐朝从内地传入吐蕃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主要有
- 17—18世纪,英国、美国和法国掀起了资
- 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
- 提出仁政说和性善论的是()。
- 《周易·杂卦》说:“《乾》刚《坤》柔,《
- 材料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把世界正义的力量
- 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概念搭配正确的是()
- 五代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