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特征,总结历史发展规律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学者杉原薰认为:“如果世界结束于1820年,一部此前300年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结尾简短的一章可能提到遥远的大西洋沿海有相当少量的人口,似乎享有甚至更快的人均增长率(尽管或许不是太快)。如果世界结束于1945年,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是在西方——伴随着北大西洋的胜利和一个高消费、高能源利用和高劳动生产力的世界的诞生成长。”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点是“沉沦”,近代中国的后期,其基本特点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三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这样写到:“(本书)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截然不同。”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支持或反对“全球经济史的主体就会是东亚(主要指中国)的奇迹”观点的主要理由。
-
支持: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较大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经济的整体水平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对外财富掠夺基础上,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
反对:尽管农耕经济的水平仍然较高,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受阻,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缓慢;而新航路开辟以后的三百年,西欧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奠定了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基础。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材料一: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 《诗经•小雅•北
-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
- 《齐民要术·序》中载:“舍本逐末,贤者所
-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集了
- 班固在《汉书•食货志》中说:
- 下列有关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以下对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的表述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如果参观故宫你会看到图中的建筑,下列有关
- 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棉纺
- 为迎接201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宣传活动,
-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
- 夏、商、西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文化辉
-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
- 安徽省六安战国墓发掘出一把精美的宝剑。
- 瓷器在英文单词中是CHINA。古代中国瓷
- 打破特权和垄断,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
-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
- 材料一:上(宋高宗)谕大巨曰&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