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阐述民国时期“咨”和“公函”所适应的行丈关系及彼此用途消长的情况。
- 民国时期多数时间中,同时设立“咨”、“公函”两个平行文种。如果仅从合理性分析:本应将“咨”限于同级(或称平级)机关之间使用,将“公函”限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使用。但袁世凯出于复辟帝制的考虑,在民国三年五月,蓄意突出文种设置中的等级因素,从而使公函的使用范围大为缩小。北洋政府中后期,公函与咨的使用范围消、长趋势大致是:咨的用途日渐缩小,公函的用途日渐扩大。1928年,国民政府修正公布《公文程式条例》。规定:“咨,同级机关公文往复时用之”;“公函,不相隶属机关公文往复时用之”。使咨、公函两种文种的用途纯化,各自适应同级、不相隶属两种行文关系。这是平行公文进化上的一大进步。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按会议的内容划分,会议可划分为()。
- 当领导工作发生失误时,秘书首先应该()
- 民国时期令的运用领域变化是:由既用于上对
- 秘书工作的宗旨决定了秘书人员最基本的观念
- 举行双边商务洽谈时,若桌子横放,则面对门
- 秘书正接待客人时,如有新的客人来到,正确
- 重访老户接待中的“三包”不包括的是()。
- 中世纪法国三级会议的组成代表有()。
- 评价秘书工作的“有效性标准”与“领导满意
- 辅助性质和从属地位决定了秘书在工作中必须
- 比较方法
- 决策性决定
- 清末,督抚下于咨议局的公文,用()。
- 教
- 禀为古代上行公文文种,民国元年被废除,后
- 秘书业务
- 传与过所是同一个文种吗?WHY?
- 秘书学和下面的哪个学科是交叉关系()。
- 中外秘书协调都要以()为依据。
- 清初,揭帖随送两份:一交();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