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简述闽台文学交融发展。
-
1、初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写下在台湾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歌《复台——即东都》文中用田横的例子来表明宁死不肯降敌的“遗民”气节。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他们日常吟咏,讴歌开发台湾岛和行政建制,他们的诗集传世,对台湾刚刚萌芽的诗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福建文人入台的较早记录。
2、发展: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闽、粤,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各种诗社纷纷蔚起,诗风之盛甚至不亚母文化发源之大陆。
3、形成采风问俗:从清代康熙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大陆作家游历到了台湾。大陆游台作家几乎都写有采风问俗的作品。清代乾隆年起,在大陆去台作家的带动下,台湾本地作家先后响应,台湾文坛刮起一股采风问俗之风,在咸、同迄于光绪初年(1851—1885)盛极一时。福州去台诗人刘家谋《海音诗》(1851)显示了清代台湾采风创作的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准。
4、“同光体”诗派与“击钵吟”创作:福建侯官人陈衍(字叔伊)是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1886年游历到台,使得“同光体”诗派的势力及影响播迁及于台湾,并使台湾也成为“同光体”诗派的发源地之一;台湾文学大约在19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击钵吟”创作。“击钵吟”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的,台湾诗钟的始作俑者多为闽籍诗人。诗钟在台湾文坛风行了近百年的历史,对台湾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伸缩缝用()临时填筑,方便摊铺机和车辆通
- 《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民营
- 福建最大最长的石灰岩溶洞——被称为“闽山
- 泉州市区域内企业经认定为总部企业,称为什
- 泉州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的来源?
- ()是指福建人民“舍得给予,乐于助人”的
- 布袋戏
- 泉州市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专项扶持资金在支持
- 九鲤舞
- 南平将继续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十二五”时
-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是在建成于什么时候?(
- ()又叫做‚福青戏̵
- 导管在使用前和使用一段时期后,应对其规格
- 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种植经济林的,应当科
- ()是祖国大陆第一个开放的台轮停靠站。
- 您认为闽南人与台湾人有哪些共同的文化心理
- 中原地区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南迁福建是在()
- 什么叫新产品新技术鉴定?
- 泉州地区端午节的民间习俗(),以避恶消灾
- 吃珠蚶也是闽南很有含义的风俗,用清水煮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