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世界各国货币政策或采用“单目标”,或采用“多目标”,考虑的依据是什么?根据近几年的实践,你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应做怎样的表述?
-
(1)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上,各国多有不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把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核心是就业和物价稳定;日本银行在1998年新银行法实施前,是把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和维持对资本设备的适当需求作为货币政策目标;充分就业、实际收入的合理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是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在德国,货币当局更注重对币值和物价稳定的保护。
从实践来看,不同时期,各个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有所不同。20世纪30年代以前,虽然还没有后来的宏观政策概念,但也可以讲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币值和汇率。到了40年代中期,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盛行以后,英、美等国相继以法律形式宣称谋求充分就业是其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这样,货币政策目标就由原来的单一目标转化为稳定币值和实现充分就业。自50年代起,由于普遍的、持续的通货膨胀,在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中,稳定的分量又加重了。但针对新的情况,提法有些变化,如把稳定解释为将物价上涨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之内,等等。到了5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中经济增长理论广泛流行,许多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从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使维持固定汇率发生困难。随后在70年代,伴随着两次美元危机,一些国家又将平衡国际收支作为一项货币政策目标。70年代中期以后,“滞胀”促使一些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先后转为以稳定货币为主。有的国家还提出了“低通货膨胀增长”或“无通货膨胀增长”的方向。另有少数国家一直以稳定为目标,如德国、日本在实践中也一直重视稳定货币。
由此可见,有几项货币政策目标得到了较广泛的承认,实际上都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就各国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的目标选择来说,有的是明确突出一个目标,有的则明确追求几个目标。对于前者,称之为单目标;对于后者,称之为多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国际金融组织对于货币政策的主流观点都是强调单目标的稳定币值。
其实,在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在不同国家,在各国家的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可变的。但从现代货币政策实践的几十年也可看出,任何国家,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无论是如何规定的,稳定币值都是其中的一个目标。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规范表述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显然,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主次之分。
但是,我国理论界对于中国货币政策应有什么样的目标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单一目标观点,这又可分成两种相当对立的意见。一种是从稳定物价乃是经济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强调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惟一目标。另一种是从货币作为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出发,主张以最大限度的经济稳定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稳定物价。
双重目标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而应当同时兼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两方面的要求。强调它们两者的关系是:就稳定货币而言,应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稳定,即在经济发展中求稳定;就经济增长而言,应是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即在稳定中求发展。不兼顾,则两者的要求均不能实现。
多重目标观点,鉴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外开放的加快,就业和国际收支问题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因此有人提出: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必须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和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诸方面,即目标应是多重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种观点似乎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更为符合。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在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中,承诺性业务占有重
- 下列关于利息的理解正确的是()
- 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有()
- 在未来一定时期进行外汇交割,而事先由买卖
- 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有哪几种制度形式?
-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认为利率取决于()
- 金融自由化的方方面面都有加重、强化金融脆
- 国库券市场的参与主体主要有()
- 各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实际
- 复利计息法
- 如果肯定货币扩张的产出效应,对相关政策的
- 与商业银行一样,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能吸收活
- 出自银行的货币其主要形态有()
- 试述金融深化的正效应和负效应。
- 中央银行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它是()
- 金融工具
- 通过对我国近20年来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 中央银行若提高再贴现率,将发生()
- 1997年以来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消费信用,
- 通货膨胀的各种效应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