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 2000多年前,儒家提出了自己的大同理想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材料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选自《十八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叙述) 结合研究材料二与材料一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谈谈你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理解。
  • ①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取其精华,继承其合理成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继承了大同理想中重视引导社会价值观、保障民生、稳定社会等合理的思想成分。
    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去其糟粕,剔除其消极成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剔除了大同理想中男女有别等带有封建制度烙印的消极思想成分。
    ③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还应推陈出新,结合时代要求进行丰富和创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继承大同理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新内容。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