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之口,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弊,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夫谓共和不能行于中国,则完全之君主立宪,其与共和相去一问耳。……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既认为可以行君主立宪之国民,自应认为可以行共和之国民。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材料二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要设法使他不沉下去,而我们在河中被急流冲走。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河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只好抓住他。英国和美国在岸上向我大喊,千万不要那根稻草。但是他们不帮助我。他们只顾自己嘲笑,却又叫我不要抓苏俄这根稻草。我知道那是一根稻草,但是总比什么都没有好。——《孙中山集外集》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里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四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同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梁启超的抉择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
变化:从主张变法维新(或君主立宪)到认可共和革命。
说明: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历史的变化。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
-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不久,梁漱溟先生指出
- 新华社曾发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
- 孙中山在《民报》周年纪念大会中演讲说:“
-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口
- 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
-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 太平天国十分强调“正名”。《幼学诗》以朝
- 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有() ①鸦片
-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图中所示事件的影响是()
- 晚清民国时期,将不受束缚的帝制皇权关进民
- 1905年清朝一道奏折中写道:“口口一日
-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它第一次闪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位于南京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到“今天我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位于南京
- 国共两党历史上曾经两度合作,建立了革命统
- (13分)纲领文件、法律等等往往是一个阶
- 下图是一张上海某一历史时期的警官证。证件
- 在辛亥革命时期,老百姓能读到的报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