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简答题皈依道教有什么途径?
  • 中国古代便有道教居士的称呼。清·赵翼〈陔余丛考〉卷36引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居士之号起於商周之际。佛教初起时是一种对抗印度的正统宗教婆罗门教的,它被後人称之为「沙门思潮」。沙门就是出家人。所以佛教开始时是实行出家制度的。后来的发展中出现了皈依佛法但不出家的人士,称为居士。比如著名的佛教理论家维摩诘,就是居士。佛教传入中国后,也渐渐出现了中国本身的居士。特别是禅宗、净土宗的传播,吸引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和其他受到俗务绊身的人士信仰佛教,由此大大增加了佛教居士的数量。全真派起于金代。王重阳创道时抛弃家庭,他收的徒弟如马钰等七子也都出家。因此全真派一开始便实行出家制度。后来在全真教中也出现了皈依而不出家的人士,称为居士。正一派因为只要受箓,便是正式弟子,出家与否不作硬性规定,也就不需要特别指明在家出家的分别。现在一般将在家的道教徒泛称为居士。拜师是道教中常见的授徒方式,它所确定是入道者与直接授予他道法的道士之间的关系。师徒授受是道门常见的一项基本制度。一般来说,修道者都要投拜名师,以为学道进业的前提。凡道法的授受,都是由师传弟子。历史上有「法不传六耳」之说,足见拜师对於道法传承的重大意义。早期道教尚未普遍建立授箓制度,投名师不仅确定著本人与师傅的关系,而事实上是入道的开始,所以十分慎重。早期的道经出世,都有得之者四十年才能再传他人的规定,所以拜师与收徒都是极其严肃极其庄重的事。以後正一、全真都形成了规范的拜师制度。正一派的拜师是受箓的前提之一。一般来说,正一派道士必须先拜师入道,随师学习经戒,师父在此期间,一方面教授有关知识、道法,一方面观察其言行,品行无亏者才能举荐他受箓。《全真清规》首列《指蒙规式》,称「大凡初真童蒙出家,寻问名师,然後投礼。既然出家,听从师训,长必成人。」同时对师尊来说,则必须考察其人品行,合格者才能收下。
  • 关注下方微信公众号,在线模考后查看

热门试题